许家冲村:洗衣池旁的“问题账单”清了零

湖北日报 2025-08-29 07:34

许家冲村便民洗衣池旁,和谐安宁的生活图景。 (湖北日报通讯员 张国荣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郑岚 夏晓君 通讯员 袁平 刘佳昕 江玲玲

8月21日,紧邻三峡大坝的宜昌市夷陵区太平溪镇许家冲村,村民刘正清走进公共洗衣房,取出洗净甩干的衣物。

许家冲地处三峡工程的坝头库首,全村共有593户1459人,坝库区移民占了九成。

“看你们日子过得好,我高兴。”2018年4月2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这个移民村,看望乡亲们。洗衣池旁,总书记亲切地接过村民洗衣用的棒槌,俯下身试着捶打了几下衣服,并了解这个移民村的变迁和特色产业发展等情况。

7年过去,昔日洗衣池边,建起了洗烘一体的便民洗衣房。从篮球场到老年大学、从一根绣花针到一朵绣球花,洗衣池旁,村民们的一个个“心愿清单”落了地,“问题账单”也清了零。

一件衣裳,洗出一个洗衣房

移民前,许家冲村民祖祖辈辈在江边用棒槌捶打洗衣。搬迁后,习惯一时难以改变。

2012年,村里通过捐建的方式,引来山泉水,修起了便民洗衣池。此起彼伏的棒槌声,成了村里每天的日常,也拉近了邻里的感情。

2023年的一天,村党支部书记谢蓉遇到望婆婆提着刚洗完的衣服回家。没拧干的水顺着篓子流出来,打湿了望婆婆的衣服。

来到洗衣池,谢蓉蹲下身,和正在洗被套的村民刘正清聊了起来。

“夏天的衣服还好,冬天的厚衣服和床单被套这些大件难得拧干,洗起来很费劲。”刘正清说,要是村里有个能甩干晾晒的地方就好了。

谢蓉心里一亮:何不把洗衣池旁闲置的平房利用起来,建个有洗衣机、烘干机的共享洗烘房?

“建洗衣房?村里哪有钱?”

“装了也怕用不了多久就搞坏了!”

“还不如发点洗衣粉来得实在!”

院坝会上,谢蓉抛出提议后,有人提出不同意见。

谢蓉带着村干部和党员代表挨家挨户走访后,算了一笔“洗衣账”:闲置房是现成的,不用花钱新建,咱们再添几台洗衣机、烘干机,一共两万多元就能办成。“老乡们今后洗衣服,尤其赶上刮风下雨天,室内方便多了。洗衣池咱也继续用,大伙儿还是可以边洗衣服边唠嗑!”

很快,改造一新的洗烘房和晾晒场免费开放。党员干部一边帮洗衣的村民搭把手,一边与来洗衣的村民拉家常,将村民的“心愿清单”记在心里。

一个食堂,吃出幸福滋味香

“今日菜品:青椒炒肉、麻婆豆腐、番茄蛋汤……”正午时分,许家冲村幸福食堂饭菜飘香,早早坐满了前来就餐的老人。在这里,80岁以上老人免费用餐,其他村民只收成本价。

“吃饭方便,还有人唠嗑,蛮热闹!”84岁的村民万发桂,老伴去世多年,子女在外,常年独居。村集体运营的公益食堂,解决了村里30多名老人的吃饭难题。

幸福食堂的诞生,同样来自村民的“心愿清单”。

一次,村党支部副书记朱崇军在洗衣房听到几个老人拉家常时感慨,儿女外出打工,在家吃饭能凑合就凑合,有时候吃一顿管一天。

他一打听,发现村里许多老人做饭都不方便。村里组织“七点夜话”,决定建个幸福食堂。党员刘正军、望少林主动带头,村民也纷纷参与到幸福食堂建设中来。

村里的企业、乡贤能人听说后,你捐1000斤米,我捐100斤油,他扛来一头280斤的猪……最多的一笔物资捐赠,超过了1万元。

2023年10月20日,村里的幸福食堂投入运营,可容纳50人同时就餐。从那天开始,幸福食堂的捐赠清单越来越长。如今,对外营业加上村集体补贴,幸福食堂基本实现收支平衡。

“村民怎么盼,村里就怎么干。”近年来,许家冲通过洗衣房听民声、院坝会集民智、走访解民忧,在党员带动下,家政便民、卫生整治、矛盾调解等服务覆盖全村,落实村民需求152项,解决实际问题289个。

一根绣花针,绣出移民新生活

“这是我们设计的DIY系列绣花产品,买回家对照教程就能制作,很受市场欢迎。”村里的绣女工艺品专业合作社内,峡江牵花绣第六代传承人徐兴敏正带着绣娘们编织非遗“牵花绣”材料包。

她们与北京一家公司合作,将峡江元素与时尚结合,推出挂件、胸针、刺绣摆件等一系列产品,通过线上卖到全国各地,带动了周边大批移民妇女在家门口就业。

作为“牵花绣”第五代非遗传承人,谢蓉在2012年组建了这家合作社,接着又建起了许家冲第一家民宿。随着“牵花绣”基地扩大到1000多平方米,民宿发展到38家,许家冲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了9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也从2018年的1.7万元增长到如今的3.6万元。

洗衣房里,大家聊得最多的,还是如何把日子过得更红火。

“乡亲们渴望发展,盼着在家门口挣到钱,只能立足于‘三产’。”村干部挨家走访,向村民问计。

“绣球花花期长、花色艳,与许家冲村原有的‘牵花绣’产业一脉相承。”瞄准“三峡绣球第一村”,走访中,村里找到新的发展方向和特色,村民也动员起来了。

不远处的大棚里,2万盆绣球花苗长势喜人。“今春去昆明学了栽培技术,回村就启动了育苗。”在村后备干部乔青、谭敏的守护下,首批万株花苗已达移栽标准。“成本五毛,售价两块,算下来一株至少赚一元。”

花箱制作车间内,工匠望少林专注地将镁泥花盆一一抛光:“去年村干部带我去徐州考察,回来村集体就办起了花箱厂,一年卖了5万元!”

“坝头库首第一村哪,村规民约我遵守啊,移风易俗我先行哪……明示党员亮身份哪,发展产业我带头啊,优质服务暖民心哪……”唱党员公约,是村党支部主题党日的老传统。眼下,公约内容已更新到第9版。

等到堂前屋后绣球花开,长江岸边花团锦簇的许家冲,将让更多游客有得玩、留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