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孝昌县1万余亩再生稻已进入成熟收获期,当地农户正抢抓晴好天气收割头茬再生稻,确保颗粒归仓。
走进孝昌县卫店镇南新村,金黄的稻穗沉甸甸地铺满整片田野,微风中翻起层层稻浪,4台收割机正对头茬再生稻进行收割,机器在稻田里来回穿梭,经过脱粒、分离、清选等流程后,秸秆碎屑从后方出杂口处飘出,金黄的稻谷则被“尽收囊中”。
“合作社今年种了500多亩再生稻,产量很不错。经过科学种植和管理,及时预防了病虫害,第一茬平均亩产能达到1400斤,第二茬平均亩产能到700斤,合计亩产能够达到2100斤。”孝昌县景农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负责人杨路说。
这里的稻田收割后,整齐保留着一定高度的稻桩。在头季稻收割后,稻桩可重新发苗、结穗,实现再收一季。相比传统双季稻,再生稻具有省工、省种、节水、增效等优势,既能减少工时与成本,又能提高农田单位面积产量。
“合作社种再生稻已经5年了,我们的再生稻收割方式和普通水稻不同,留茬高度离地30到35厘米,便于第二茬生根发芽,9月20日左右再生稻第二茬将齐穗,10月下旬第二茬就可以收割了。”杨路说。
在田边,农技手正操控着收割机,将刚刚收割的稻谷倾泻到等待的货车上。一车车金黄色的稻谷满载着丰收的喜悦,被送往附近的烘干厂。得益于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原本需要大量人力的500多亩稻田,现在只需五六个人就能高效完成作业。
“一台机器几分钟就能割完1亩地,一天能收80多亩,粮食损耗少。这500多亩水稻,我们4台机器,1天就可以收完。”农技手徐义泉说。
近年来,孝昌县持续推广水稻种植新技术和机械化技术,充分利用再生稻“一茬收两季”的独特优势,积极推广再生稻种植,不仅让土地释放出“双重效益”,更使再生稻成为助力农民增收致富的“黄金产业”,为现代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陈泽润 丁天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