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美山乡入画屏 ——郧西县店子镇全力推进“六无乡镇”建设纪略

十堰日报 2025-09-02 10:30

本报记者 潘雪 通讯员 章鹏艾本霜吴晓

在郧西县店子镇,一场关乎环境、产业与民生的绿色变革正悄然上演。

今年以来,该镇锚定“一年抓突破、两年大变化、三年全覆盖”目标,以“全域创建、全员参与、全面推进”为原则,通过“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的路径,分类推进“六无乡镇”建设,计划用三年时间实现镇村全覆盖。

从垃圾治理到能源升级,从农业转型到生态守护,店子镇正以“无垃圾、无化肥、无塑料、无污水、无公害、无烧柴禾”的实践,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发展经验,在乡村振兴画卷上勾勒出浓墨重彩的一笔。

开启乡村洁净新篇章

“主动分类垃圾还能赚积分换米面粮油和洗衣粉,太划算了!”8月7日,店子镇天宝山村村民刘艳提着分好类的垃圾来到收集点,脸上满是笑意。在天宝山村,像刘艳这样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的村民不在少数。这一切,得益于店子镇推行的积分兑换机制。

为全面实现“无垃圾”目标,店子镇大力推广垃圾分类“两类四分法”,构建“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的高效垃圾转运体系。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全镇配套分类收集车13辆、堆肥房10个、分拣中心10个、积分超市15个,发放干湿垃圾桶4998个,行政村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达75%。

推进过程中,店子镇充分发挥积分超市的激励作用。村民们主动清理房前屋后垃圾、正确进行垃圾分类等行为可获得相应积分,并可在积分超市兑换生活用品。这种方式让村民们从“旁观者”变成“主人翁”,家家户户比着干、争着做,形成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同时,全镇积极开展“白色垃圾”专项整治行动,镇村干部和群众累计开展各类行动200余次,确保房前屋后、道路两侧、河道沟渠、背街小巷等区域无露天垃圾、无塑料堆积。其中,大坝河沿线8个村率先配齐各类垃圾分类设施,大坝塘、北山沟、铁山寺、天宝山、张家坪等村已建成垃圾分类达标村,小坝河沿线7个村也正逐步推行垃圾分类。

为从源头减少塑料使用,店子镇还鼓励农户自带竹篮、藤筐等传统器具替代塑料袋购物,倡导红白理事会不使用一次性塑料餐具。“我们办红白喜事可以去村上租用共享餐具,这样很方便,不用再买一次性塑料餐具,既健康又环保。”大坝塘村村民杨波说。

今年以来,店子镇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以创建“无垃圾、无塑料”乡镇为目标,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显著成效,为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奠定坚实基础。如今,走进店子镇各个村庄,道路干净整洁,环境清新宜人,农家庭院错落有致,房前屋后井井有条,构成了店子镇发展的美丽“拼图”。

拓展乡村发展新路径

走进店子镇大坝塘村的田间地头,只见一个个小黄板在微风中轻轻摆动。“这是‘粘虫板’,别看它个头不大,却能有效防治害虫,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保护生态环境。”8月15日,大坝塘村村干部汪世银指着沾了不少害虫的小黄板说。

自“六无乡镇”建设启动以来,店子镇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在农业领域探索“无化肥、无公害”转型路径,大坝塘村的化肥减量增效水稻测深施肥示范区正是其中一个典型试点。示范区里,农业技术的创新应用让“减化肥、降农药”成为可能: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机将肥料精准送达水稻根系附近,大幅提升肥料利用率;无人机航化追肥实现“按需供给”,避免肥料浪费;针对夏秋病虫害问题,投入2.4万张粘虫板,安装25盏杀虫灯,覆盖800亩农田,以物理防虫替代化学农药,有效减少农药污染。

不仅如此,该镇还大力推广“绿肥种植+秸秆还田”模式,开展农膜“以旧换新”试点。在七里沟村和大坝塘村建立农膜回收站点,推广使用可降解农膜,健全回收体系,目前农膜回收率达60%以上。在肥料使用上,设立有机肥兑换点5处、村级堆肥房7处、“无化肥”示范基地1处,实现化肥减量20%,累计推广秸秆肥料化机械设备12台,实现秸秆机械还田9867亩。据测算,大坝塘村农药使用量减少30%左右,从源头上减轻了农业面源污染压力,让生态更和谐。

此外,店子镇还依托生态优势,延伸产业链条,积极培育冷水稻、马头山羊等品牌,推广绿色认证,推动农业从“增产”向“提质”转变,让绿色成为乡村发展的鲜明底色,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提升。

营造乡村生活新风貌

“我们村现在路上没垃圾、沟里没污水,人居环境越来越好,这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要继续落实上级要求,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爱护环境,为建设‘六无乡镇’贡献更大力量。”近日,店子镇七里沟村党支部书记宋正金在院场会上的话,说出了村民们的共同心声。围绕“生态宜居”目标,店子镇从“治污水”“减烧柴”两方面发力,持续改善村民生活环境。

为实现“无污水”目标,店子镇统筹推进农村厕所粪污与生活污水治理,多措并举确保水质持续改善。在集镇区域及周边3个村,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全镇23个农治设施正常运转,确保污水达标排放;在农田排水末端和重点河段建设脱氮沟,形成“管网收集—集中处理—生态净化”的完整治水链条,强化面源污染治理。同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将“守水护水”行动纳入支部主题党日活动,成立15支守水护水志愿服务队,今年已累计开展巡河护河活动500余次。全体党员干部参与河岸垃圾清理、养殖粪污隐患排查,带动群众2000余人次加入护水行动,实现“党员带头、群众响应”的共治格局,做到水域保洁覆盖率100%,断面水质全域优良,真正守住“碧水清流”。

在“无烧柴禾”方面,该镇坚持“疏堵结合、示范引领、长效监管”工作思路,在推广清洁能源的同时,加强源头管控,引导群众转变传统用能习惯,推动乡村能源结构绿色转型。以镇政府和村委会驻地为中心,将3公里内划为核心示范区,逐户上门宣传引导禁用传统柴灶;其他区域为过渡区,逐步降低柴灶使用率。逐步提高清洁能源使用率,引进华炬能源科技(湖北)有限公司,计划投资规划建设轻烃燃气供应站,逐步推进“以气代薪”“以电代薪”,减少传统能源使用。通过政策激励引导,在集镇规划区实施奖补政策,对300余户改用清洁能源的农户给予补贴,降低改造成本,提高群众积极性,改善生态环境,提升乡村生活品质。

为巩固建设成果,店子镇还将清洁能源推广纳入村级考核,结合“美丽庭院”“文明户”评选等活动,对仍使用柴灶的农户暂缓评优,形成倒逼机制;组织志愿者开展“清洁能源进万家”宣传活动,党员干部带头拆除自家柴灶,通过典型示范带动群众转变观念,引导群众养成绿色生活习惯,形成“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绿色生活新风尚。

如今,店子镇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生态宜居的生活环境让村民们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这条“无废无污、绿色低碳”的乡村振兴之路,正成为秦巴山区最生动、最动人的实践样本。

(本版图片均由店子镇人民政府提供)

店子镇大坝塘村水稻田。

志愿者入户宣讲政策。

大坝塘村农田使用粘虫板防虫。

店子镇组织党员干部开展守水护水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