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上一次听见自然是什么时候吗?是早上打开窗,耳边叽叽喳喳的鸟叫?是正午烈日下聒噪又不失悠扬的蝉鸣?还是傍晚静谧小路边,风吹过树叶的沙沙作响?大自然的歌唱我们真的能听懂吗?虫鸣兽语不止存在于山野间,还在你上班路过的公园小径、楼下的河边湿地,甚至是城市夜色中最安静的角落。
城市迎来野生访客
融入人类“朋友圈”
总有一些特殊的访客与我们比邻而居,慢慢融入人类朋友圈。
夜幕降临,借助能够感知动物体温的热成像技术,我们看见了江苏南通的生机盎然:一只小梅花鹿短暂停留,随即跃入林间;不远处,三只成年雄鹿静卧于树影之下;转眼间,一只夜鹭振翅而过;更远处的海边,上百头麋鹿在风车下悠然漫步,仿佛在享受夜色的微风。
清晨,一只黑枕黄鹂在枝头鸣唱。
生态摄影爱好者 管昊昱:今天拍到了黑枕黄鹂,我们可以把图片上传上去之后,也把数据库进行了充实。
这款App的数据库收录了近四万条南通市民所拍摄到的野生动植物影像,将位置呈现在地图上,我们看到:2021年以来,在城市楼宇间、绿地附近,观测到的野生动植物越来越多,这些“陌生的邻居”正融入人类的生活圈。
南通儿童 杨竣乔:我喜欢一些昆虫,比如说鼻涕虫、马陆,还有蜈蚣等一些昆虫之类的。我感觉昆虫非常稀奇,并且它们的长相特征跟一些动物都不很一样。
南通儿童 朱诗涵:捡的知了壳,我喜欢去野外,可能会看见一些小鸟、昆虫类的,想探索这个世界。
聆听自然疗愈心灵
大脑也在“深呼吸”
春日泥融飞燕子,夏夜草深听蛙鸣,蝈蝈一叫秋意浓。一年四季,耳边总是回荡着大自然的美妙乐章。您能想到吗?这些声音一直在默默疗愈着我们的心灵。
在重庆大学的声景实验室,研究人员正在尝试用科学“破解”自然声音带给人类身心的影响。
受试者坐在一间安静地听音室里,头戴脑电波采集装置,眼前的屏幕上播放的是与声景相关的视觉内容。仪器的显示屏上,脑波曲线像山脉般起伏,实时记录着他的神经状态。主控台上播放着不同类型的自然声——夏日虫鸣、竹林风声、山间流水。
重庆大学声景研究中心主任 谢辉:通过大量的现场实验,确实是发现人在听自然声的时候,阿尔法波也就是我们的脑电波,它的比例确实会更高,充分说明人体处于一个很放松的状态。自然声在缓解我们身心压力、调节我们的情绪,包括促进我们认知恢复都有非常明显、并且非常稳定的恢复性的效益。
听鸟鸣声时,人脑中阿尔法波功率显著上升;听流水声时,皮层电活动减弱,心率稳定;听到交通噪声,贝塔波功率明显上升,显示出较强的紧张或压力反应。
实验受试者 李泳翰:我听到了流水声,然后鸟鸣声以及虫鸣声,很容易让我的脑袋放空,人就特别容易放松。
这些来自自然的声音,不只是背景音乐,它们是我们和大自然关系中最温柔、最有效的纽带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