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融光谷 南联九江 小池跻身中部百强镇前列

湖北日报 2025-08-13 08:02

黄梅

近日,《中国乡镇综合竞争力报告2025》发布,黄冈市黄梅县小池滨江新区跻身中国中部百强镇第15位,较2024年再进5位。

从传统农业乡镇到全国中部百强镇前列,这座位于鄂赣边际的小镇,既借力武汉光谷的科创势能,又联动江西九江的产业资源,用发展印刻“借势而为”的智慧。

链主引领,抱团成势

8月7日清晨,湖北科普达高分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研发中心里,技术人员正围在一台银色设备前屏息调试。

研发中心主任李超手持转子介绍,这是与华南理工大学瞿金平院士团队联合研发的“秘密武器”——拉伸流变挤出装置。“传统设备像揉面,反复挤压会破坏材料性能;新装置像拉面,温和拉伸让产品寿命提升30%。”他测算着,这项全球首创技术每年能为企业省下500多万元。

隔壁的智能化车间里,叉车穿梭往来,工人正将成箱的光缆护套料码放整齐。“这些货今天发往武汉,明天一早就能送到长飞、烽火的生产线。”车间主任笑着说。

从6.5亩的小作坊到年销量9.2万吨的行业标杆,科普达用15年时间完成蜕变,如今已建成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产品涵盖8大系列130个品种,成为小池光通信材料产业链当之无愧的“链主”。

“小池的交通优势让我们实现‘当天发货、次日送达’,产业链配套则让原料采购成本降低15%。”公司董事长柯斌说。

这种“近邻效应”正产生磁石般的吸引力:2022年,时代精铜科技循着科普达的产业链而来,专攻精密铜杆;2023年,上市企业双杰电气签约入驻,填补线缆设备空白;今年5月,湖北欣盛达科技投产即拿下7000万元订单,专攻线缆成品。截至2024年底,已有近30家光通信材料企业在小池形成从原料到成品的完整链条,自我配套率达90%,向着百亿产业集群全速冲刺。

融圈互动,跨域协同

站在小池长江大桥上远眺,西侧武汉都市圈的科创光芒隐约可见,南侧九江石化的储油罐群鳞次栉比。“小池的优势在区位,关键在借势。”小池滨江新区党工委书记、小池镇党委书记商胜辉说。

向西,小池主动融入武汉都市圈,在光谷科创大走廊中找到精准坐标。

“研发在武汉,转化在黄梅;总部在武汉,生产在黄梅。”这句在小池企业间广为流传的话,道出了协同发展的精髓。

2023年,“光谷第九园小池科技产业园”挂牌,让这种协作按下加速键。宇洪光电引入武汉高校团队,研发的5G专用线缆成本较进口产品降低40%。如今,小池60%的光通信产品直供光谷企业,成为武汉“光芯屏端网”产业的重要配套基地。

向南,与江西九江的联动日益紧密。依托九江石化的原料优势,小池正共同招引长丝短纤、绿色印染头部企业,推动跨区域产业聚集。民生领域的协作更显温度:改造升级后的小池裕丰农贸市场,每天向九江供应30吨新鲜蔬菜,成为名副其实的“九江菜篮子”。更令人期待的是,G105改线过江通道、黄梅至九江高速、过江隧道等项目正加速推进,未来鄂赣两岸将实现“抬脚就到”。

服务护航,打造营商沃土

一个地方的发展,短期靠项目,中期靠政策,长期靠环境。

“盛美科技项目刚走完土地报批流程,政府专班就带着环评、能评的申报清单找上门,从拿地到进场施工,我们连审批大厅的门都没进过。”项目负责人站在平整好的厂区土地上,指着远处忙碌的专班人员感慨,“这种‘拿地即开工’的速度,以前想都不敢想。”

优质营商环境的温度,往往体现在企业最需要的细节里。小池从用地保障到技改创新,从人才引进到入园孵化,构建起覆盖全周期的政策支持体系;在光电产业园的第三方中介服务中心,15家机构整合了规划设计、环境评估、财会咨询等全链条服务,企业从拿地到投产的手续在此实现“一站式”办结,兑现了“八个一”服务承诺。

这份高效的背后,是“区镇合一”管理体制的深层突破。“过去企业开办要跑5个部门、盖8个章,现在‘一窗受理’就能全搞定。”在小池滨江新区行政审批局,大厅负责人展示的数据显示:市场准入类审批从30天压缩至1个工作日,项目建设审批从330天压减到45天,效率提升超85%。

如今的小池,正以“勇向潮头立”的昂扬姿态,在高质量发展的澎湃浪潮中续写新的篇章。

(选自 湖北日报客户端黄梅频道 作者 吴慕枫 郑鉴峰 孙小婉 王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