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图截图
扫码看长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曾雅青
80多年前,19岁的美国飞虎队队员格伦·本尼达来到中国,驾驶着“鲨鱼头”战机,协助抗击日本法西斯。
80多年后,18岁的美国飞虎队青少年夏令营成员艾利克斯也来到中国,在本尼达的墓前,追问这个英勇无畏的美国“同龄人”为何葬在中国。
这又是一次感恩之旅、寻访之旅、交流之旅,每一次旅程,都是跨越太平洋的友谊之旅、和平之旅。
7月底,美中航空遗产基金会主席杰夫·格林率部分飞虎队老兵后代及美国飞虎队友谊学校师生到访湖北,在武汉和红安开展活动。此次活动,是中美人民情感交往的重要一环,也是展示开放湖北、发展湖北、文化湖北、情义湖北的重要窗口,有着特殊意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湖北日报连续数日在客户端、报纸、微信、微博、抖音等全媒体平台及国际传播平台发布相关稿件,中外网友纷纷留言,点赞“飞虎情缘”、中美友谊。
表达方式之新 两线交织寻突破
这次中国行有何特别之处
7月下旬,得知飞虎队老兵后代即将来鄂的消息,湖北日报编辑部提前部署,成立全媒报道小组。
本尼达曾多次带家属回到中国,格林也曾多次来到武汉,湖北日报曾做过相关报道。那么,此次格林一行有何特别之处?此次飞虎队老兵后代来鄂全媒报道,从哪个角度切入,反映怎样的主题?
湖北日报编辑部认为,飞虎队老兵后代来鄂重大主题报道,不仅仅是讲述历史故事,而是通过新的切入点、新的表达方式,将历史故事转化为新闻报道;激活历史素材,不是简单写历史,而是用历史的眼光、发展的眼光,将此次活动置于大历史、大格局、大纵深、大空间进行考量。
“美中航空遗产基金会和飞虎队老兵们长期以来孜孜不倦在中美两国传播飞虎队故事,越来越多美国青少年参与到‘飞虎队友谊学校和青少年领袖计划’中来。”
飞虎队友谊学校始于2022年,源于二战时期美国飞虎队与中国军民并肩作战的深厚友谊,计划每年组织约100名美国学生访华。编辑部注意到,此次格林一行,除了部分飞虎队老兵后代,还有美国飞虎队友谊学校师生。
“中美关系的希望在人民,基础在民间,未来在青年。新时期中美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需要新时期飞虎队员的参与和支持,希望飞虎队精神能够在两国人民之间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编辑部认为,从历史纵深看,并肩作战的深厚友谊,缘于飞虎队跨越太平洋支持中国抗战,缘于中国军民对飞虎队队员的拼死相救;从时代发展看,每年约100名访华的美国学生,正是飞虎队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的火种,照见中美关系的未来。因此,全媒报道小组决定,从历史纵深与时代发展的交织中寻求报道突破口,找到响应重大主题的人和事。
精心策划之重 三篇稿件定基调
这组抵汉报道缘何得先机
按照策划方案,全媒报道小组第一时间中英文发布各种即时动态新闻,同时精心准备重磅稿件,表现湖北与飞虎队从80多年前持续至今的深情厚谊,契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重大主题。
报道小组认真梳理、研究了整个参访活动行程安排,拟定了三篇重要稿件的主题,确定了报道基调——
第一篇,讲述从共同抗日反法西斯,到敌后民众舍生忘死相救,再到共同见证胜利荣光,反映飞虎队与湖北人民深厚的战斗友谊;
第二篇,记录飞虎队后代和美国学生在位于红安的李先念故居纪念园,与格伦·本尼达——一位飞虎队老兵的跨时空对话,表现美国青少年呵护中美友谊之树的愿景与努力;
第三篇,回顾格林与飞虎队后代及美国学生今年中国之行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升华飞虎队精神代代相传的主题。
三篇稿件,从讲故事、讲感情到讲世界观、价值观,突出中美人民的情谊连接,表达中美友谊不断深化的主旨。
7月26日,格林一行从西安乘坐高铁来汉。报道小组提前赶赴西安,在飞驰的高铁上专访格林,并及时传回素材。当晚,湖北日报微信公众号在高铁抵汉的第一时间发布推文《刚刚!他们连夜抵达武汉!》;次日,湖北日报头版头条刊发消息《飞虎队老兵后代寻访英雄之城》,链接整版特别报道《81年前监利农民冒死营救美国飞虎队队员本尼达 这位飞虎队老兵选择长眠红安》,在飞虎队后代湖北之行的报道中夺得先机。
独家新闻之热 登上抖音武汉榜
这个孝感农家因何牵挂他
7月26日,有读者看到《刚刚!他们连夜抵达武汉!》后,连夜与编辑部联系,提供了一条与飞虎队相关的新闻线索——
1945年1月14日,美国飞虎队飞行员派克斯登驾驶的飞机在湖北孝感祝家湾黄谷湾附近坠落,派克斯登被李海云等当地4名农民救起。4人历尽艰辛,将他送到位于樊城周家湾的国民党45军军部后,乞讨回乡。因日伪军拆卸、运走飞机残骸,四处搜查派克斯登,严刑拷打村民,4人外逃求生。后来,李海云听说派克斯登已回国养伤,未能再与他取得联系。直到1984年离世,李海云一直惦记着这位美国飞行员。多年来,找到派克斯登,或打听到他的消息,送上一声问候,成了李海云之子李国章的心愿。
该线索意义重大。怎样帮助李国章寻人,同时担起媒体社会责任?报道小组商议后决定,促成李国章与格林及飞虎队老兵后人安娜见面,请老人当面说出他的牵挂。大家分头行动,一路记者赶到孝感见李国章老人;另一路记者对接协调,并通过档案核实事件的真实性。
次日下午,李国章在武汉与格林和安娜见面。格林和安娜十分感动,与老人热情握手、拥抱,感谢他的父亲和同伴80年前冒死营救飞虎队队员。这一幕被记者现场记录下来,经后方编辑剪辑编发后迅速刷屏,网友们热转、点赞。
7月27日,湖北日报微信公众号推送《李国章(82岁,湖北人),紧急寻人!》。7月28日,湖北日报头版刊发《一个孝感农家的两代牵挂:飞虎队员派克斯登,你还好吗》,钩沉历史事实,记录记者参与的现场。全媒报道在各新媒体平台同步推送,形成传播矩阵,引发网友热议,登上抖音武汉榜TOP10,获千万级流量。读者直接联系湖北日报编辑部,成就了独家新闻,彰显了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和深度全媒体化转型的成果。
美国学生之问 不能忘却的纪念
这个美国人为何葬在中国
“他是我们美国人,为什么会葬在这里?”7月28日,在李先念故居纪念园本尼达的墓前,美国飞虎队青少年夏令营成员、美国学生艾利克斯如此追问。
追问背后,是一段血与火铸造的两国友谊,是中美青少年不能忘却的纪念。美国学生之问,也是媒体要寻找的答案。
1944年5月,本尼达驾驶战机前往汉口轰炸日军目标,返航途中战机被击中,坠落在湖北监利。跳伞逃生后,他被当地村民救起,连夜送到大悟——当时由李先念任师长的新四军第五师师部疗养医治。他受到悉心照顾,与李先念成为挚友。伤愈后,本尼达被安全护送至美军基地。回国后,本尼达曾三次带着家属回到中国。离世前,他留下遗愿,将部分骨灰葬在李先念故居纪念园。
“这反映了中国人民和美国人民之间深厚的情谊,这段历史不能被忘却。”“这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飞虎队精神对于中美人民的意义。”“今天的青年们有机会让这颗种子长成参天大树,希望大家都能为之努力。”采访中,美国青少年这样回答艾利克斯之问。
从一个美国学生的发问切入,抛出悬念,实事求是,彰显主题;从多个美国学生的感受作答,直击现场,情真意切,升华主题。7月29日,湖北日报微信公众号推送《因为一群湖北村民,这位美国人作出决定!》,湖北日报2版头条刊发《美国学生追问:为什么这个美国人葬在中国》,融合战争场景的历史回忆、跨国救助的人文温度、民间交往的现实意义,用多维化叙事、全媒体表达,体现“跨越太平洋的中美友谊”。
湖北日报微博独家设置#飞虎队老兵后代到访湖北##一个美国人为何葬在湖北红安#等话题,多家媒体转发。
国际传播之广 阅读量突破千万
这组产品如何跨越太平洋
7月30日,湖北日报客户端推出融合产品《“他是我们美国人,为什么会葬在中国?”》,围绕美国学生艾利克斯的追问,以美国飞虎队夏令营成员访问李先念故居纪念园为引,以跨国人文故事为载体,采用AI+SVG技术,通过长图+视频等方式,描绘美国飞虎队老兵本尼达与中国军民在抗战中结下的生死情谊,重温二战时期中美联合抗日的历史记忆,展现血与火铸造的中美两国人民友谊。产品突破传统战争叙事,聚焦个体命运与民间情感,内容层层递进,视觉制作精美,客户端阅读量4万+,获全省置顶推荐。
新媒体平台推出《飞虎队传承者的中国之行》《对话格林:“飞虎队精神打开了中美青年之间交往的大门”》《为什么一位美国人会葬在中国,还葬在李先念故居纪念园?》等中长视频,记录美国青少年与湖北青少年交流、体验湖北传统文化、探索湖北科技创新等鲜活场景,全方位展现两国青少年在传承飞虎队精神中延续友谊。
湖北日报7月30日3版头条刊发《“两国人民正在续写新的飞虎情缘”——美国“飞虎队”夏令营代表团眼中的中国之行》。至此,前期策划的三篇重要稿件均已完成。
价值传播与铺量式传播,让湖北日报飞虎队老兵后代来鄂全媒报道跨越太平洋。Facebook、Instagram、X、TikTok、YouTube等国际平台发布相关稿件41条,总浏览量突破千万。其中,重点系列视频《Why is part of an American's ashes buried in China?》(《为什么一位美国人的骨灰葬在中国?》),制作了两个版本。长视频版本讲述美国飞行员本尼达被村民救助的故事及美中航空遗产基金会成立的由来,短视频版本聚焦美国青少年本次访鄂的感受、对中美友谊的期望,美国网友点赞互动。
2005年,本尼达携家人到监利看望当年救助过他的村民时,湖北日报记者陈迹用镜头记录下本尼达与村民们紧紧相拥的场景。20年后,陈迹拍摄下格林一行抵汉时的情景。跨越20年时光的两张图片,被制成湖北日报飞虎队报道“时光相框”,将珍藏在格林的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