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城消防魏香玉的24年“锋”范之路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 2025-08-11 16:09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通讯员 张万恬梓

从青涩新兵到铁血班长,从火场攻坚到救援一线,鄂城消防员魏香玉的手掌结了层厚厚的茧。

这双手曾在汶川震区刨过碎砖,在化工火场拽过烧融的水带,在高速断桥下剪过扭曲的钢筋。他把“坚定信念、胸怀全局、团结奋进、勇当先锋”的大别山精神,揉进了每一次出警的脚步声里,刻在了训练场的汗水里。从事消防事业24年来,他荣立个人三等功4次,多次获省、市级表彰。先后参与各类灭火救援战斗4000余次,营救疏散遇险群众上千人,用满身伤痕换来了万家灯火的安宁,却从未向人炫耀过军功与荣誉,只说“这是消防员该做的事”。

震区七日的信念:从“救人”到“守一生”

2008年汶川地震,魏香玉作为第二梯队救援人员赶赴震区,他和战友的任务是清理坍塌房屋,寻找可能的幸存者。

最初的两天,他们趴在碎砖堆上刨挖,液压剪剪断钢筋的脆响里,总盼着能听见一声呼救。但更多时候,从缝隙里找到的,是早已失去温度的躯体。这是他入队7年,第一次如此真切地触摸到“生命逝去”的重量。

这样的场景,持续了7天。他和战友们沉默地清理、搬运,每个人的手套都磨破了,指尖渗着血,却没人喊停。撤离时望着有序重建的村庄,他在日记本上写下:“消防不是一阵子的热血,是一辈子的守护。”

这份信念成了他的“定盘星”。2021年花湖开发区“7·31”诚德塑业火灾,他顶着五六十摄氏度的热浪内攻,作战服后背结着盐霜也不后退;大广高速桥侧翻事故,他趴在桥面缝隙间破拆1个多小时,碎渣掉在头盔上也始终稳着手腕。“能快一秒是一秒,能多救一个是一个。”他总这样说。

练兵场上的先锋:把汗水熬成底气

2015年全省岗位练兵比武前,化工火灾扑救操成了队伍的“硬骨头”。这个科目不仅要拼速度,更要靠配合。作为骨干,魏香玉带着队员泡在训练场。

为练“精准压制”,他用粉笔在地面画火源轮廓,要求水枪喷出的水必须“圈住”轮廓才合格;为练配合,他编了“前铺带、中递枪、后警戒”的口诀,让队员形成肌肉记忆。七月的鄂州像个蒸笼,防护服里的温度直逼40℃。他盯着计时器掐表:“慢了,再来!”队员们轮流上场,他就在一旁记笔记——谁的动作变形了,谁的呼吸节奏乱了,休息时挨个纠正。有队员急得掉眼泪:“班长,我们练了几十遍了……”他递过水:“要当先锋,就得经得住打磨。”

拿着团体第六名的奖牌,魏香玉笑着说:“训练时多流一滴汗,实战时就多一分底气。”凭借这股拼劲,魏香玉先后考取了消防员(高级)技师证书、山岳救援一级证书、内河船舶三类驾驶员证书。这些证书背后,是无数个在训练场上“摸爬滚打”的日夜。

队伍里的“黏合剂”:团结才能抗风雨

“我要带队伍,就要带出最优秀的队伍。”成为班长后,魏香玉把更多精力放在带队伍上。新队员小周刚入队时,连灭火器都不会用,训练时总躲在后面。魏香玉没批评他,只是把他拉到身边:“我刚入队时,连水带都接不紧,多练就行。”

此后,他就成了小周的“私教老师”,每天加练后一起聊心得;知道小周脚崴了,他背着去医务室;听说小周爱吃家乡腌菜,就让妻子做了一罐来。三个月后,小周在考核里拿了第一,红着脸说:“班长,我想成为你这样的人。”

对老队员,他注重激发潜能。结合鄂州辖区特点,设置“居民楼火灾”“电动车自燃”等模拟场景,让老队员轮流指挥,再集体讨论优化方案。他常说:“一个人是棵草,一群人是堵墙。”如今不少90后的年轻干部,都是他带出来的兵,而花杨路专职消防站也连续5年被评为“先进单位”。

如今已40岁的魏香玉,依旧坚守在基层救援一线。每次出警后群众的“谢谢”,还有队员们信赖的眼神,都成了他坚守的理由。

他没有轰轰烈烈的传奇经历,却在一次次日常值守与应急救援中,践行着“守护生命”的承诺;他没有华丽的言辞,却用“冲在前、干在先”的行动,诠释了一名消防救援人员的忠诚与担当。魏香玉用24年的坚持证明:平凡的岗位,也能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这就是魏香玉——在消防岗位上,把每一件事做好、把每一天守住,在平凡中坚守初心的普通消防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