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田“红莲型稻种”实现全产业链联动发展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2025-08-11 12:59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陈钦)8月8日,2025年红莲型杂交水稻良繁基地建设暨国际合作推进会在罗田举行。罗田县政府与湖北国宝桥米有限公司、湖北省种子集团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成功签署合作意向协议,合作领域涵盖水稻精深加工、技术研发等多个关键环节,将进一步延伸罗田杂交水稻的产业链条,加速推动当地种业的转型升级。

活动吸引了来自巴基斯坦旁遮普大学农学院、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等数百名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齐聚罗田,共谋杂交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

当天,“罗田现代水稻种业产业园” 与 “李泽福专家工作站” 正式揭牌,这两大平台的成立,将为罗田杂交水稻产业的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助力产业向更高层次迈进。

据了解,罗田年均16.4℃的温润气候、1330毫米的充沛雨量,为杂交水稻制种提供了“天然温室”。高山丘陵的天然隔离屏障,让异交结实率高出同类地区20%以上。

2021年4月,受罗田县“教授回乡”工程感召,水稻生物学家、红莲型杂交水稻创始人朱英国院士团队核心成员、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武汉大学教授朱仁山受邀回乡发展,以湖北衍升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主体,吸纳广大农业合作社和种植户加入,建设红莲型杂交水稻制种示范基地。

多年来,罗田县委、县政府全力推进“一粒种”工程,以红莲型杂交水稻种业基地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乡镇,推动杂交水稻制种科研、生产、加工、物流全产业链联动发展。为保障产业高质量发展,罗田县先后出台《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若干措施》《支持市场主体制种若干措施》等系列政策文件,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同时,该县投资5300万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制种仓储物流中心拔地而起,汇集良种、良机、良技和人工智能、大数据、5G遥感等最新技术,建成全程机械化、智能化杂交水稻制种的样板工程,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完善产业生态。推动罗田从“良繁基地”向“制种大县”华丽跃升。

经过5年发展,红莲型杂交水稻良繁基地面积达1.5万亩,“易两优311”、“珞红优1564”、珞红系列三大特色品种实现科技研发重大突破,技术水平居于全球领先地位。基地年产量500万斤,营收近亿元,产业规模与集聚效应持续提升。如今,产自罗田的“红莲型稻种”不仅畅销湖南、江西、福建等华南稻区,还走出国门,在菲律宾、巴基斯坦、马来西亚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得到广泛推广应用。

今年7月,红莲型杂交水稻新品种HP4成功获得巴基斯坦注册。“目前,该品种适应巴基斯坦本地的气候,具有抗逆性强、品质好、产量高的特点,我们期盼开展更多合作。”巴基斯坦旁遮普大学农学院教授默罕默德·阿西法克说。

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屈文谦表示,红莲型杂交水稻是武汉大学的原创型科研成果,国际公认的杂交水稻三大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之一。自问世以来,红莲型品种在中国以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获得广泛认可,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超过90亿元,并仍保持着高速增长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