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毛华山 吴宇)“蔫了几天的秧苗,总算挺起腰杆了!”
8月7日,看着汩汩长江水流进自家400亩龟裂的水田,黄梅县分路镇种粮大户吴文新终于放下心来。一周前,持续晴热让秧苗泛黄卷边,如今,镇里连夜架设的抽水泵,正将“救命水”送达田头。这样的解渴场景,正在该镇11个村庄同时上演。
面对今年旱情,分路镇党委、政府提前研判、迅速行动。7月底,在长江杨公闸处启动引江水工程。县防办调拨水泵钢管,供电部门安装专用变压器,筑起临时围堰引水。两座泵站持续运转,每天提水8万立方米。
泵站旁,分路镇游洲村支书郭劲刚检修完设备。这位管理400多亩农田的“老把式”,曾在2022年抗旱中积累丰富经验。为抢修故障,他曾连续奋战24小时。“党员就得钉在一线!”望着提上来的江水,他高兴地说:“秧苗喝上水,秋粮就有底,今年肯定是个丰收年!”
为保证杨公闸提水工程顺利运行,分路镇早在7月中旬便组织力量对引水渠道进行全面清淤。"从长江提水抗旱不容易,必须保证过水通畅,争分夺秒,提高效率。看着渠水快速向下游流动,分路镇三级主任科员程中华欣慰地说,"现在每一滴长江水都能顺畅流进农田了。
与此同时,在分路镇杨汊湖村引水渠旁,长江水通过清江口引入渠道,有效缓解了当地3000亩水田的旱情。村支书聂和西介绍,为应对持续干旱,村里新建了两座提水泵站,进一步保障灌溉用水需求。目前,全村正抓紧科学蓄水,将塘堰沟渠蓄满,避免因长江水位过低影响引水效率,确保抗旱工作有序推进。
汩汩清流不仅解了庄稼之渴,更甜进百姓心窝。“水到田头,甜透心窝!”看着清水流进30亩稻虾田,杨汊湖村60多岁的饶交龙满脸喜悦。
据分路镇党委副书记黄柳琴介绍,自7月27日启动提水抗旱,累计引江水65万立方米,余桥闸上游11个村3.1万亩农田得到及时灌溉。下一步,该镇将重点落实“提江水、抽井水、蓄雨水”三大举措,坚决打赢抗旱保丰收攻坚战。
分路镇的抗旱实践,是黄梅县全域抗旱攻坚的生动注脚。截至目前,全县已累计投入抗旱资金2000多万元,通过跨区域引江水、调湖水、放库水、打机井等措施,精准保障89.4万亩在田农作物灌溉需求。
“我们将继续密切监测旱情变化,” 黄梅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负责人表示,“统筹做好提外水、蓄雨水、保内水工作,坚决守住群众‘粮袋子’和‘水缸子’,确保城乡居民供水安全,灌区农作物灌溉用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