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报评论员 艾丹
每年3600元,连续发放3年,而且不分一、二、三孩——这笔总额高达900亿元的育儿补贴,将于8月下旬正式到账,受到全社会广泛关注。
作为一项全国性、普惠式经济补贴制度,育儿补贴充分体现了“投资于人”的政策意旨。在看到育儿补贴降低家庭育儿成本的同时,也应意识到育儿补贴并不是“万能钥匙”,激发婚育意愿不能依靠补贴实现单兵突围,还需打好政策组合拳,营造良好的生育友好氛围。
结婚、生娃是人生大事,也是民生大事。从婚姻登记“全国通办”,精简证明材料,到包括湖北省在内实行异地生育出院直接报销,免垫付、零跑腿,一些与婚育相关的政策悄然实行,体现了国家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上的务实举措。有人算过一笔账,除了每年3600元的基础育儿补贴,从怀孕到生娃的全流程里,还有产检补贴、生育津贴、男方陪护津贴、新生儿育儿退税、地方生育奖励金等可领取,为不少家庭大大减轻育儿压力。围绕激活婚育意愿,政策层面正在多重发力。
事实上,在养育负担中,育儿的经济成本只是一个方面,还有育龄妇女职场权益保障、普惠托育服务不足,以及育儿假期落地难等现实问题。尽管我国劳动法明文禁止性别歧视,但职场中女性因为生育而遭受不公平待遇的情况依然存在。一方面,国家从假期、补贴、医保等方面为育龄妇女提供更多保障。另一方面,一些用人单位施以各种隐性压力,导致女职工怕因为生孩子丢了岗位,怕因为照顾孩子花精力而影响晋升,而本应享有的育儿假期更是难以兑现。可以说,在育儿的经济成本之外,还有更重的社会成本、职业成本。这应成为进一步改进的方面。
人口问题是国之大事,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生了,没人带怎么办?孩子多了,住不下怎么办?生育补贴之外,有的地方因地制宜推出购房优惠,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着眼于学前教育的公益属性。在教育领域,为缓解家长的焦虑,不少地方想尽办法均衡优质教育资源,推行教联体形式,给学区房降温,给家长教育投资减负。把鼓励生育的配套政策做全、做细,生育友好社会的基石才更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