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中
无数英雄儿女用热血与生命
捍卫国家的尊严与民族的未来
陈翰章,这位东北抗联的将领
便是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
他用短暂而壮烈的一生
诠释了什么是“宁死不屈”的民族脊梁
“假如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我一定投笔从戎,用手中的枪和我的鲜血、生命来赶走敌人!”这是1930年,17岁的陈翰章在吉林敦化敖东中学毕业典礼上的誓言。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铁蹄践踏东北。陈翰章毅然决定放下书本,弃笔从戎。1932年,他从书生转变为军人,从此开启血性与智慧交织的抗日征程。
陈翰章1913年生于吉林敦化半截河屯,1930年,17岁的陈翰章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敖东中学。他立志“以教育救国”,毕业后留校任教,教授国文,向学生宣传爱国主义。1932年,陈翰章加入了国民救国军,在救国军期间,经过周保中等人的培养,陈翰章成为中共党员。
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研究一处副处长孙太志介绍,1934年,陈翰章离开救国军,来到了党领导下的游击队工作。尽管之前没有受到过专业军事训练,但是,陈翰章凭着一腔热血与超群的军事天分,很快成长起来,23岁就担任了东北抗联第二军第二师的师长,率部驰骋在东满和吉东的抗日战场上,屡建战功。
2023年6月14日,陈翰章烈士诞辰110周年之际,吉林省档案馆公布了65件陈翰章烈士战斗档案。战斗档案真实记录了1936年8月至1940年12月8日陈翰章烈士率部与日伪军警展开的81次战斗及活动情况,他指挥的“大沙河连环战”与“寒葱岭伏击战”堪称东北抗联游击战的经典范例,充分展现了他高超的战术智慧。
孙太志介绍,“大沙河连环战”中,陈翰章和魏拯民共同领导的东北抗联第一路军第三方面军,以及部分第五军的部队,兵分三路,采取“围点打援”战术,使日军一天之内连遭两次重创,死伤百余人、损失八辆汽车。我军则缴获了日伪大量辎重。
大沙河连环战斗后,陈翰章率领第三方面军和第五军陶净非部共同向敦化县寒葱岭方向移动。9月24日,部队截获敌人信息得知,日军松岛“讨伐队”300余人将由敦化经寒葱岭前往大蒲柴河一带进行所谓的“讨伐”,陈翰章迅速指挥部队在寒葱岭设下埋伏。9月25日中午,满载日伪军的12辆汽车在寒葱岭遭到我军猛烈打击,日军松岛“讨伐队”队长以下80多人被击毙,9辆汽车被烧毁。我军缴获各类枪支一百多支、子弹6000多发及大量粮食、服装等军需物资,取得辉煌战绩。
敦化寒葱岭林场职工刘明田说,至今敦化人民还流传着一首歌谣:八月秋高枫叶红,寒葱岭上枪炮声,干净利落伏击战,完全彻底灭敌兵,堆积如山战利品,高奏凯歌返密营。
孙太志介绍,寒葱岭伏击战,是陈翰章指挥的又一场经典战斗。由于他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屡次给日伪军造成严重打击。陈翰章所部在东满和吉东,也就是今天的吉林延边和黑龙江牡丹江地区,有力牵制了日伪军,为东北抗战作出了卓越贡献。
1940年12月8日,陈翰章率部与日军作战,被敌人包围,最终牺牲,年仅27岁。
陈翰章有写日记的习惯,他牺牲后,日记被日军所获。战后,日军原关东军所属独立守备步兵第八大队副官手岛丈男,编撰了《独立守备步兵第八大队战史——创立至终焉》一书,将陈翰章部分日记翻译成日文后编入书中。其中有陈翰章写下的抗日军人誓言:
一、抗日救国而坚持奋斗到底,绝不叛变。 二、前进则进,撤退则退。寸毫不应畏惧。 三、对于上级领导的革命指示,绝对服从并忠实实行。 四、遵守革命军队的纪律。 五、努力学习革命知识。 六、融合同志间的感情,共生死共患难。 七、对民众保持绅士的态度,并保持抗日军人尊严。
陈翰章 1913年—1940年
他牺牲后 头颅被日军砍下
1948年 陈翰章将军的头颅在长春被找到
他用27年的短暂生命
铸就了“宁死不屈”的民族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