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聚力·产业振兴①】15万监利面点师,小面团揉出300亿产业

2025-07-31 18:31

清晨六点,滚烫的水汽裹挟着浓郁麦香,漫过监利市玉沙小学寂静的街巷。在“毛市佬”总店,朱大双沉稳揉压着面团,老面引子与新面在掌心碰撞交融,散发出独特而醇厚的香味。

这位监利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毛市佬包子制作技艺传承人,正用二十余载沉淀的手艺,唤醒监利整座城市的味觉记忆。

“当年做面点,苦啊!”朱大双手臂不停,回忆翻涌。1995年暑假,16岁的他跟着姐夫到武汉学做包子,“凌晨一点起床,白天40℃的厨房。”后来,他跑运输、开塑胶厂,拥有过佛山2300平方米的厂房,“但心里始终惦记那口老面的味道。”

朱大双的回归并非孤例,从当年个体户单打独斗的谋生,到如今15万监利面点师抱团擦亮“毛市佬”等50多个连锁品牌,产业完成了惊人蜕变。

15万监利面点师在全国开出近5万家门店,孕育50多个连锁品牌,年营业额突破300亿元,纯收入达80亿元——这些数字,是无数双手在面粉与汗水间写就的产业史诗。

舌尖上的革新

产业壮大的核心,在于产业链的深度延伸与科技的融入。

自动化生产线一分钟能产60个包子,效率是手工的10倍。“但机器不是对手,是帮手。”朱大双强调。

但工业化最难的是留住“灵魂”——那份老面发酵的绵软筋道。为解决冷冻包子口感难题,他反复试验,以“老面引子碰新面”的工艺,在流水线上复刻了传统风味。面对肉馅冷冻后的颗粒感难题,他定制专用鲜肉绞肉机。“鲜肉成本虽高,但顾客一口就能吃出差别。”朱大双的鲜肉包出厂价1.2元,却凭品质远销四方,目光已投向海外市场。

当家乡监利伸出招商引资的橄榄枝,朱大双毅然把湖南的工厂迁回了故土,成了“归雁”大潮中的一员。

在姚铺村,他创立的湖北馅大叔食品有限公司一期投入3000万元,建起8条自动化产线与4条手工线,预计一期投产后,每日包子产量达8-10万个,馅料30吨。未来二期4000万元投资将加码智能化仓储,为面点品牌远征全国注入新动能。

朱大双们的回归,并非孤勇。政府早已为“归雁”铺好了“红地毯”:项目审批推行“拿地即开工”,省时省力;水电费、场租有补贴,创业有一次性资金支持。2024年,监利市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7亿元,为归乡的翅膀注入力量。

从原料供应、生产加工到电商平台搭建,监利面点产业已形成一条完整的供应链,采购、加工、储运和配送中心辐射各地,稳稳托举着“监利面点师”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让手艺薪火相传

监利面点传承模式已悄然革新。“过去靠‘亲帮亲,邻带邻’,如今有了科学舞台。”监利市青年创业孵化园相关负责人道出变迁。这个由监利市团市委、监利市人社局共建的基地,已成为劳务品牌造血的中枢。每年培训面点师达千人,课程设计既授传统发酵工艺精髓,也传电商运营、品牌管理。

“监利面点师”的劳务品牌,正经历一场静默却影响深远的革命。政府每年列支500万元专项发展基金,滋养着产业的宣传推广、技术研发和企业孵化。更以奖补引导,逐步将散落全国的5万家监利面点店铺统一更名为“毛市佬”或成为授权店,凝聚品牌合力。

毛市镇更是把“比武”和“过节”变成了大课堂:连续举办18届“毛市佬”面点师培训暨技能比武大赛、4届“毛市佬”面点美食文化节,累计受益、培训数十万人次。这些热闹的平台,正系统化地孵化着新一代面点师,让“监利面点师”这块招牌后继有人,熠熠生辉。

2018年,监利市获评全国“面点师之乡”;2021年,“监利面点师”荣登全国最受关注劳务品牌第二位;2024年初,其以乡情引雁归、以政策增引力、以服务聚力量的“三引三力”模式,成功入选农业农村部第五批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是湖北省唯一入选案例。

荣誉背后,是产业生态的深度蜕变:行业协会推动“大帮小”,共享研发、管理、供应链资源;孵化器不断孕育着充满活力的新品牌。

从小铺到世界的舞台

2024年6月,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上,监利面点师手中的面团,以独特风味征服了国际参观者的味蕾。2025年3月,“监利面点师”亮相上海“湖北劳务品牌”活动,与省内精英同台竞技。

一根麦穗,连接着监利的过去与未来。一端是上世纪80年代面点师肩挑蒸笼走四方的艰辛剪影,另一端则是15万双巧手创造的300亿元产值传奇。当现代食品工业拥抱传统手艺,监利人用面团向世界证明——劳务品牌的真正价值,是让离乡者生存有依,令归巢者梦想可筑。

从河南金黄麦田到上海清晨的餐桌,从扁担颤悠的昨日到冷链奔流的今朝,监利面点师们将半生光阴揉进面团,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蓬勃春天。

蒸汽氤氲里,一只小小包子,正悄然改写监利的经济版图,重塑着“离乡”与“归家”的时代含义。一个个归乡的梦想,便在故乡的炉灶上,蓬松、滚烫地发起来了。

出品:荆楚网(湖北日报网)、中共监利市委宣传部

策划:程和平、汤立毅

文字:喻昭阳

视频:张玖杰

通讯员:廖桥、曾乔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