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喻昭阳、吴祺芸 通讯员夏自宇、何华)7月24日,荆州市中心医院院史馆迎来两位特殊的客人——首任院长任大和的女儿任立红、儿子任道苏。年逾古稀的姐弟二人,伫立在院史馆展板前,目光深沉。
“诊室在哪?病房在哪?手术室在哪?父亲用一支笔,在一张白纸上,一格一格画出来。”任道苏的声音很轻,把众人带回75年前。
1950年3月,湖北省卫生处(后改卫生厅)任命任大和为荆州专区医院第一任院长,那天,任大和率会计罗素芳、护士王哲英、楚丽文、田文俊、朱惠斌、杜翠、药剂士张庭洲,一行八人肩负使命,航抵沙市码头。两辆满载行李的黄包车压过青石板路,接收伪县医院以组建荆州专区医院。
当时伪县医院旧址只剩断墙与荒草,任大和弯腰拾起一块青砖,在地面划出一道线:“这里,是诊室。”青砖往前两步,“这里,摆第一张病床。”
建院之初,仅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斗室作为诊室。诊费有时候仅需三分钱,南侧小屋挤作职工宿舍,而院长身兼数职:白天坐诊内外妇儿各科、还要操刀手术。深夜灯火摇曳,他除了要操心药品器械的采购,还常背起药箱徒步出诊。
在子女的记忆里,父亲的白大褂口袋永远揣着听诊器,“步履匆匆是常态”。
最远一次,荆门有产妇危急,任大和连夜蹬车奔赴,待接生完毕,又顶着烈日独自骑行返回。“他没说别的,只讲:‘大人孩子都保住了。父亲的这种‘自行车精神’——承载的是医者的使命,只要蹬得动,就不能让病人多等一分钟。”任道苏感慨。
1966年任大和院长带队到沔阳巡回医疗。
脱下白大褂,任大和依然是书桌前的求索者。他精通英、德双语,工于书画,闲暇赋诗。八十年代英语热潮初起,他与妻子罗素芳在医院办起免费英语班——初级班由夫人执教,高级班则由他亲授。
有人问:“院长,收不收学费?”任大和把书合上,淡然道:“不收。知识属全人类,岂可私藏?凡有所知,必当分享。”
在儿女心中,“无私”是父亲生命的底色。
1977年拍摄,任大和时年66岁。
家中积蓄常化作医院急需的器械;医疗资金不足时,他申请自降工资;遇到贫弱病人,他默默递上买来的鸡蛋:“补补身体。”这些微光汇聚成仁爱的长河,流淌过七十五载春秋。
任大和请求自动降薪,获得通报表扬。
参观结束,两位老人驻足于现代院区明净的落地窗前。窗外高楼林立,智能设备无声运转,任立红眼中泛起欣慰:“医生勤奋,治病救人、一心为患者医者仁心没有变。”她轻声补充道:“这也是父亲最想要看到的。”
从手绘蓝图到智慧医院,从三分钱诊室到省级医疗高地,任大和院长与八人工作队播下的种子,已在岁月中长成守护荆楚大地的生命绿荫。
那张泛黄的图纸上每一道墨迹,都化作今日医院长廊里无声的誓言:仁心永恒,医脉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