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傲荆楚·大咖谈新④丨对话湖北大学师范学院院长程斯辉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2025-07-30 20:32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黄培、齐一璇 通讯员何顺进、刘怀元、吴珊)作为湖北省教师培养的“摇篮”,湖北大学师范学院(田家炳教育学院)近年来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师范专业录取分数近年来居全校前列,2023、2024届师范专业毕业生从教人数相比此前有显著提升。学生斩获“田家炳杯”等国家级教学技能竞赛奖项57项。西藏支教事迹被《人民日报》专题报道,支教团获评“湖北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先进党小组”“湖北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在教育部召开的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推进会暨2025年教师队伍建设重点工作部署会上,该校作为唯一地方高校代表分享经验。其长篇论文《综合性大学如何办好师范教育——湖北大学师范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

这些成绩背后,是学院对“新师范”建设的深度探索。面对教育强国建设的新要求,这所拥有90年师范底蕴的学院如何破题?近日,荆楚网(湖北日报网)教育《校傲荆楚·大咖谈新》栏目专访了湖北大学师范学院院长程斯辉,解码“新师范”的创新实践。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您如何理解“新师范”,它新在何处?

程斯辉:我们理解新师范有“六新”——新时代、新思想、新任务、新体系、新精神、新智技。

传统师范教育正面临三重变革:学科专业调整催生“新文科”“新工科”“新医科”背景下的教师需求,教育数字化倒逼教学能力升级,教育家精神赋予育人新内涵。

我们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对师范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以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致力于为建设教育强国培养精良师资。在师范教育体系上,通过本科、硕士到博士三级培养,形成更加完善的人才培养链条,为构建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贡献力量。同时,强调以教育家精神引领师范生培养全过程,让他们能够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面对人工智能的挑战,我们致力于培养“机师”不可替代的品质,让师范生既能运用技术,又能超越技术,实现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在《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背景下,湖北大学如何突破传统教师培养范式?

程斯辉:我们提出“父专业、母师范”的师范人才培养理念,让师范生在专业性和师范性上获得双重滋养。

长期以来,综合性大学在转型过程中出现了师范性弱化、专业性弱化、实践性弱化、师范文化淡化、教育情怀不深等共性问题。我们首创了“七统二分”管理体制,赋予师范学院培养师范生的主体任务,形成“统分结合、以统为主、协同培养”格局,校内协同职能部门、师范学院、学科性学院、附属学校,校外协同政府、大学、教研机构、中小学校等育人资源,实现了从“分散”到“协同”的转变。

具体通过双归属、双拨款、双班主任的“三双”管理制度落实:明确师范生的培养工作既归属学科性学院又归属师范学院,共同保障师范性、专业性、实践性的融合。学校同时按师范生人数向学科性学院和师范学院拨付人才培养经费,调动两类学院培养师范生的积极性;师范学院配备“思政班主任”,学科性学院配备“学科班主任”,共同促进师范生思政素养和专业素养的提升。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在“教育数字化”背景下,特别是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学院如何重构师范生的核心能力?

程斯辉:我们提出“1+8”师范人才培养规格,就是要培养既能站稳讲台,又能玩转新技术的未来教师。

“1”是指拥有一腔教育情怀。“8”项核心核心素养则包括:练就一副好身体、能说一口普通话、能写一手规范字、能写一篇好文章、掌握一套新智技、拥有一项棒才艺、能讲一堂优质课、能带好一个班集体。

为落实这一培养规格,我们构建了“U-G-I-S”协同育人生态圈(大学-政府-教研机构-中小学),与随州市共建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聘请中小学名师担任实践导师。同时开展人工智能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系列讲座,大力推进教育数字化,开办数字教育微专业,开设AI+未来教育专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科学前沿知识等课程,引入AI数字人技术,试行“AI+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建设中学教育资源库及教学案例库。

为了把书教得生动活泼,我们强调在实践性层面要有人工智能等先进的技术的运用,体现师范专业的课堂教学风格,着重探索见习、实习、研习的一体化培养,使“三习”能够贯通起来。我们期待师范生将来能够下得去、教得好、留得住,能够成为践行教育家精神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