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胡坤、陈琳)近日,宣恩县人民法院沙道沟法庭受理一起特殊的离婚诉讼案——原告祁女士常年在南方务工,被告闫先生则守着老家几亩薄田并照料母亲起居。夫妻俩分隔两地多年,感情逐渐淡薄,祁女士一咬牙,起诉到了法庭。
案子排期后,原告特意请了假,坐了十来小时的火车,带着皱巴巴的车票回到老家。可开庭当天,书记员却接到闫先生的电话,声音里满是焦急:“实在走不开啊,我在给邻村王婶家收土豆,这几天暴雨要来,不抢收就全烂地里了!”
法官接过电话听筒,看了眼日历,正是农忙抢收的节骨眼。一边是庄稼人的生计,一边是打工人宝贵的假期,祁女士来回一趟路费要近千元,多等一天就少挣一天工钱。短暂商量后,法官决定:“去土豆地里开庭!”
晌午时分,干警抱着卷宗、扛着国徽,颠簸在乡间土路上。土豆田里,闫先生正弯着腰刨土豆,汗珠子啪嗒啪嗒掉在泥土里。“真是辛苦你们了,这太阳晒的很!我给王婶说了,借下他们家的地方。”干警跟随闫先生来到王婶家,将几张桌凳凳一摆,一场特殊的庭审就这样开始了。
“老闫,先擦擦汗,坐下慢慢说。”法官递过纸巾,又转头对祁女士道,“原告在外面打工不容易,这来回奔波的辛苦我们都懂。”泥土沾着裤脚,蝉鸣声里,夫妻俩你一言我一语,把这些年的委屈都倒了出来。从孩子上学的学费,到老家老母亲的医药费,法官仔细记着每一笔账,不时插句:“你们都是为了这个家,只是走的路不同。”
日头西斜时,田埂边的调解有了结果。在法官入情入理的分析和劝导下,夫妻俩逐渐放下成见。最终,双方就孩子抚养、家庭财产分割等关键事项达成了一致意见,当场签署了调解协议。一场因分居引发的离婚风波,在土豆收获的季节,也在收获理解与和解的现场,尘埃落定。祁女士如释重负:“真没想到,不用再专门跑一趟,法官直接到地里就把我们的事办好了。”闫先生也感慨:“收土豆误不得,法官能体谅我们种地人的难处,大老远跑来,真是把服务送到心坎上了。”
回程路上,法官们的制服沾满泥土,后背也被汗水浸透。这样的“移动法庭”,他们每月总要跑上好几回。把国徽扛进田间地头,把法槌敲在百姓心坎上,这是基层法官最平常的工作,也是他们守护万家灯火的坚持。毕竟,法律不仅是条文,更是要让每一个普通人,都能感受到公平与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