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次官媒聚焦,52 万人共鸣:听障舞者以衣袖叩响黄鹤楼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2025-07-27 12:04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 范天汝)暮色中的黄鹤楼灯火璀璨,17 名听障舞者以楚风衣袖为笔,在光影交织的舞台上写下无声诗篇。这支原创国潮手语舞《夜上黄鹤楼》不仅让湖北首支成人听障舞蹈团体成功“破圈”,更成为武汉“文化助残”工程的动人名片,引发社会各界热烈反响,新华社、学习强国、中国残联等十多家官媒已报道或转载43余次,其中新华网相关报道阅读量达52.2万人次。

从“指尖”到“舞台”:一群听障者的文化追梦路

2024年,武汉市残联推进“文化助残”工作的号角吹响,武昌区残联迅速响应,联合市聋协组建起全省首支成人听障舞蹈团体——武昌区国潮手语舞蹈队。17名队员来自各行各业,却因对艺术的渴望聚在一起。

听不见旋律,她们就盯着老师的手势默数节拍;记不住动作,就对着录像一帧帧校准。舞蹈老师买雪光为了沟通,从零学起手语,用手势打节拍、用形体示范节奏,“她们眼神里的执着,比任何音乐都有力量”。

“我们听不见音乐,但能看见彼此眼里的光。”舞蹈队队长王琴通过手语表达这句话时,身旁的手语翻译魏尚茹眼眶泛起了微红。时间在无声中悄然流逝,汗水在静默中不断挥洒,经过半年的筹备,最终凝结成舞台上那令人惊叹的艺术呈现。

从“古楼”到“诗行”:一场文化传承的无声对话

“一片丹心壮志酬,两江知己楚地游,三镇风光放眼收,四面霓虹漫盈眸……”黄鹤楼灯光秀舞台上,舞者们的衣袖随光影起伏,时而化作黄鹤振翅,时而模拟诗仙挥毫。这支《夜上黄鹤楼》,藏着太多荆楚文化的密码。

歌词以“一到十”的数字递进,嵌入黄鹤楼、两江三镇等意象,是武昌区教育局吴东生老师借鉴古典诗歌手法的巧思;旋律采用五声民族调式,间奏融入汉剧“黄鹤楼中吹玉笛” 的韵白,是作曲者杨玲对武汉地域特色的注解。而听障舞者们,则用138个精心编创的手语符号,将这些“密码”转化为可视的诗意。“指尖点额”是崔颢题诗,“双手划弧”是仙鹤翱翔,每一个动作都在诉说“黄鹤一去不复返”的千年意境。

“他们或许听不见汉剧的韵味,却用身体读懂了文化的灵魂。”现场观众感慨,当舞者与灯光秀中的“黄鹤”隔空“对话”,古楼仿佛有了新的生命。

从“感动”到“共鸣”:一次跨越无声的心灵相拥

6月30日晚,黄鹤楼景区内,300余名观众屏息注视着舞台。当最后一个动作定格,全场寂静片刻后,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有观众自发举起手,比出“心”的形状。

“她们跳的不是舞,是黄鹤楼的魂。”带着孩子观演的市民李女士发现,女儿全程在模仿舞者的手势,“孩子说这些动作像‘会说话的画’”。

“看他们跳舞,我忘了他们听不见声音。” 外地游客王女士眼眶湿润,“那股劲儿,比任何语言都动人。” 这场演出经新华网等十多家官媒报道后,汇成跨越屏幕的共鸣。对舞者们而言,这份共鸣是最好的礼物。

这群听障舞者用无声的告白告诉世界:当文化的温度拥抱每一个生命,平凡亦可绽放精彩,无声也能唱响时代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