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吴昌华
警号的颁授,是认可,是责任,是重托;
警号的封存,是缅怀,是铭记,是传承。
7月25日上午,武汉市公安局在党建中心举行仪式,封存因公牺牲的民警万松的警号,致敬一等功臣万松。
此前报道
5月27日,噩耗传来:武汉市公安局科技信息化支队三大队民警、警务技术四级主任万松因公牺牲,年仅50岁。
他第一次没有回应同事的呼唤
“走,老万,去开会。”5月26日下午1时58分,在武汉市公安局科技信息化支队三大队,民警胡欣一边呼唤一边走进万松的办公室,没有听到回应。
一直以来,万松对于方方面面的工作,不管属不属于分内,总是有求必应,从不推辞,从无怨言。这是万松第一次没有回应同事的呼唤。
胡欣记得进门的准确时间。他看到,万松仰坐在门边的沙发上,像睡着了,又觉得不对劲。胡欣连声呼唤,万松还是没有回应。
摸了摸万松的手腕,没有脉搏,下午2时02分,胡欣和同事拨打了120,并从楼下取来AED(自动体外除颤器),持续对万松进行心肺复苏。
救护车很快赶到,把万松送往医院。“途中,我们一直喊他,没能把他喊醒。”
到了医院,万松被诊断为脑溢血,接受ICU急救手术和体外膜肺氧合辅助治疗。
时针指向5月27日0时33分,抢救终告无效,万松因公牺牲,年仅50岁。
他把大数据思维带入公安实战
2016年7月,武汉市公安局开始建设大数据实战应用中心,该中心是全国公安系统第二家,万松作为技术骨干参加组建。从全局遴选的20多名民警,都是万松参与挑选的。
武汉市公安局科技信息化支队负责人介绍,2016年7月以来,万松积极探索大数据支撑公安实战新模式,带领团队深入开展网络贩卖违禁物品、非法集资、猎枭缉毒、扫黑除恶等专项研判工作;总结推行50余个数据关联技战法;牵头研发大数据实战应用平台等,撰写高质量研判报告80余份,为武汉智慧警务体系建设作出突出贡献。
他像一棵遒劲的松树
万松生于1975年2月,1997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及应用专业,同年9月参警,先后在武汉市公安局技侦支队、大数据实战应用支队工作。
1999年12月19日,武汉市洪山区发生一起杀人案。万松主动请缨,根据作案手法及时间比对分析,判断案犯极有可能来自湖南怀化。他加班加点调阅万余条信息,最终锁定犯罪嫌疑人,成功协破案件。
2007年盛夏,一条涉毒线索由省公安厅下发至武汉市公安局。接到任务后,万松通过错综复杂的信息,分析出结构严密的贩毒团伙关系图。临近收网,携带大量毒品的毒贩突然消失,眼看要功亏一篑,他迅速调整思路,仅用3个小时就从海量数据中排查出反常情况,终于再次锁定毒贩踪迹,为一线缉毒民警彻底摧毁团伙提供了重要支撑。
1997年至2016年,万松先后在160余起重特大案件侦办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5月29日上午,万松同志追悼会在武昌殡仪馆举行。
“忠心赤胆为公安事业鞠躬尽瘁,侠骨柔情做人民公仆浩气长存”。花圈绕护,哀乐低回,挽联高悬。
在28年从警生涯中,万松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扎根公安科技一线,勤勉工作,屡立战功。
他的承诺成了她永远的痛
对妻儿的爱,万松藏在无数个细节里。儿子住校后肠胃不好,他常常加班到深夜,却仍要驱车1个多小时赶到学校,带儿子去医院挂急诊。篮球场上,他会故意让儿子三步上篮得分,却在赛后认真分析动作短板;奥数题本里,密密麻麻写着他亲手推导的解题步骤。
“结婚这么多年,我们就一起出去过两回,一次是我们结婚度蜜月,一次是儿子上幼儿园时。我理解他的工作性质和辛苦,我们更愿意宅在家里,这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幸福。我曾让他承诺,这辈子任何时候都不能把我一个人丢下,可他却没能兑现这个诺言……” 回忆这些往事,妻子张熙泪如雨下。
5月27日晚,儿子彻夜守在灵堂,凝视着父亲的遗像,喃喃道:“爸爸,前天您还说,这周末一定给我做一份小龙虾,您却食言了。我不怪您。以后,您再也不能教我做数学难题、陪我打篮球了,我也不怨您。您是我的好爸爸,我会替您照顾妈妈,我和妈妈永远想念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