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为钥,启乡村振兴 建始漆树垭村的蝶变密码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2025-07-24 17:34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黄肖依、孙国林、郭晓亮)云雾深处,武陵山区的漆树垭村正缓缓揭开面纱,铺展一幅诗意栖居的生动画卷。这座位于湖北省建始县业州镇的小村落,悄然从昔日的“县城北大门”,蜕变为人们心中“晨观云海、暮赏落日”的向往之地。驱动这场华丽转身的核心引擎,正是深植于乡土、被精心唤醒的文化力量。这股力量让千年乡山焕发出时代新韵,蹚出了一条以文化铸魂、文化兴业、文化善治的特色振兴之路。

57cdf29644cc910d70fe5d6d506e266.jpg.jpg

文化凝人心,乡土情怀汇聚振兴合力

组织引领的深层内核,在于文化的感召力与凝聚力。业州镇漆树垭村党支部构建起“支部统揽-小组落实-党员联户”体系,将守望相助、邻里和睦的乡土伦理,转化为组织动员的深层动力。村里的党员干部不仅是工作的执行者,更是乡土文化的践行者与传递者。

老党员徐永成在走访中敏锐发现8组季节性缺水难题,村支“两委”迅速协调落实资金,完成600米供水管道改道工程,彻底终结了23户村民“靠天吃水”的困境。这迅速解决的不仅是一条水管,更是传递出“民有所呼、我必有应”的承诺与温情。村民由衷感叹“党员联户联到了心坎上”,正是这种浸润在日常点滴中的文化认同与情感联结,如无形纽带,将村民的心紧紧聚拢在乡村发展的旗帜下。

文化兴产业,生态禀赋绽放经济之花

依托紧邻县城的区位优势,漆树垭村精准实施“文化赋能产业”战略,将本土生态文化、农耕文化、休闲文化转化为独特发展优势。围绕魔芋、李子、葡萄、厚朴、贝母等特色种养,村集体更注重挖掘其背后的农耕技艺与生态智慧,提升产品的文化附加值。1500多亩特色种养基地,成为展示传统农耕文明的鲜活窗口。

聚焦蓬勃发展的康养旅居市场,成功打造“云野山舍”“问溪花园农庄”“半山小院”等13个特色鲜明的精品农庄与民宿。这些名字本身就蕴含着对山居诗意和自然意趣的向往,深度融合武陵山区建筑美学与慢生活哲学,精心营造出独特的“山乡旅居文化”体验。正是这种以文化为核心竞争力的模式,成功将生态“颜值”转化为持久的经济“产值”,带动周边300余人就业,实现群众人均增收3.5万余元。

3f4d8019ed2085d002211746fc5677f.jpg.jpg

文化润治理,良俗新风涵养和谐家园

乡村治理的有效与长效,离不开文化浸润下形成的价值共识和行为自觉。漆树垭村巧妙将文化因子融入治理实践,面对土地流转、拆迁等易生纠纷的难题,创新“党员包案+乡贤调解”机制,激活乡村社会中“乡贤”明理、重情、尚和的文化基因,有效弥合分歧,实现建巫公路改造中43户征迁“零上访”。

传统的“屋场会”“小组会”,在漆树垭村被赋予新活力。小茶园文化广场的选址争议,正是通过充分沟通——尤其是村民杨树坡等人基于“方便娃娃活动”的朴素情怀与自愿奉献——得以圆满解决。村民踊跃捐款捐物、投工投劳,最终建成700平方米文化广场和100平方米议事厅,生动诠释了文化认同如何激发自治活力、共建共享文化家园。

高效服务、纠纷快处,村支“两委”为雷兆云等返乡能人营造的良好营商环境,其内核是乡村社会中重诺守信、务实高效的文化品格。当民宿扩建遭遇瓶颈,村支“两委”3天内协调解决,展现出“言出必行、服务贴心”的实干作风与诚信文化。这种润物无声的文化软实力,正是促使其在漆树垭村追加投资3000余万元的信心来源,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漆树垭村的精彩蝶变,生动诠释了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系、动力之源。从凝聚人心的情感纽带,到驱动发展的产业密码,再到涵养新风的治理基石,文化的力量如春风化雨,滋养着这片山乡的每一寸土地,焕发出蓬勃生机。这个武陵山坳里的村落,正以文化为笔,饱蘸时代激情,奋力描绘一幅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乡风淳、治理优的壮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