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老兵李明海 通讯员供图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周萍英 通讯员 蒋梦晓 魏婧
2025年夏,湖北随县新街镇墩子湾村的蝉鸣依旧响亮。一座普通的农村小院,“光荣之家”的铭牌比地址牌更醒目。96岁的李明海步履蹒跚,他是这个63万人口县唯一健在的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兵。
经历著名的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华中南战役,两度奔赴朝鲜战场……他的身份从新四军,到解放军再到志愿军,在和平时期主动放弃公职回家务农,深藏功名。他用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做“永不褪色的军人本色”。
放牛娃的抉择
李明海8岁时,父亲被土匪枪杀,母亲忧郁成疾,不久就撒手人寰,他与妹妹跟着爷爷奶奶生活。1944年秋,新四军第五师独立团行军至河源店时,15岁的放牛娃李明海做出了人生最重要的决定。
那天正在财主家放牛的他,看到队伍经过,想都没想就扔下牛绳跟了上去。“牛跑了要挨打,但打日本鬼子更重要”。
入伍后,他被安排到独立团三营七连,先后当过通讯兵、卫生员,部队首长看他机灵,培养他成了一名侦察员。
李明海跟随部队辗转各地,目睹和参加了数十场对日作战。
四望山突围战,让他不堪回首。“日本人把我们围在山头,子弹像下雨一样。有个战友就在我眼前倒下,血溅到我脸上还是热的。”2021年李明海在新街镇小学作报告时,孩子们清楚地记得,老人说到这里突然沉默,反复整理胸前的纪念章。
战场上的成长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抗美援朝,战火将这个农家少年锤炼成真正的战士。
解放战争时,李明海的部队编入华野,打开封、战济南、围歼张灵甫。
“历时两个多月的淮海战役,天天都可以听到枪炮震天响,战场上到处都是尸体,根本没有时间掩埋,惨啊!”淮海战役胜利后,李明海所在部队马不停蹄南下,1949年4月21日,李明海所在部队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和总前委的指示发起渡江战役。
1951年在朝鲜785高地,战斗从6月13日持续到20日,战后785高地被削平50余厘米。他和战友去侦察敌情,一枚炸弹落在李明海身边,一个战友当场牺牲,他右腿两处受伤,白森森的骨头裸露出来,他被战友强行拖下阵地。
1952年10月,李明海的部队接到回国休整命令。李明海哽咽道:“去朝鲜时120多人,回来只剩下8个。”
锄头代替钢枪
1955年李明海光荣退伍,1958年他被调到黑屋湾水库当管理员,1962年水库精简人员,他主动找到领导:“我是党员,让我先走吧。”于是,李明海一根扁担两个筐,带着爱人、挑着刚出生4个月的娃娃,回到了墩子湾村,村里一间仓库保管室就成了他的家,这一住就是几十年。
李明海扛着锄头下地,有人问他:“你在朝鲜都立过二等功,咋还回来吃苦?”他擦了把汗说:“我打了十几年的仗,就是为了让老百姓吃饱饭,现在我种粮食,不就是为了这吗。”
他先后担任过生产队保管员、护林员。大家最信任他,因为他做事最公道,心里装着的永远是集体。
“永不退伍”的兵
原新街镇退役军人事务站站长周忠学,对李明海一家很是熟悉。
周忠学介绍说,李明海的后辈深受他的影响。
在李明海的教育和鼓励下,2021年3月,孙子李毅扬光荣参军入伍,李毅扬说:“进入绿色军营,穿上爷爷曾经穿过的军装,接过爷爷曾经扛过的枪,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
每次去他家,李明海总是衣着朴素整洁,精神矍铄,他的房间里总是收拾得整整齐齐,床上被子叠成“豆腐块”。
“比起牺牲的战友,我活得太长了。”如今,听力困难的李老常这样念叨。但在村民眼里,这位九旬老兵就像村口那棵老樟树——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关于信仰与坚守的生动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