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来自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援藏医生田聪亮(前)和同事在那曲市人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查看及讨论早产儿救治情况。
自2016年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启动以来,辽宁省已累计选派7批131人次医疗专家、2批19人次柔性援藏专家来到西藏那曲,通过“师带徒”模式培养225名本土医疗骨干。在援藏团队帮助下,那曲市人民医院突破性开展291项新技术新项目,实现了23种“大病”、435种“中病”的本地化诊疗,为那曲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如今的那曲市人民医院,五大急救中心(卒中、创伤、胸痛、危重孕产妇及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相继挂牌,一批批援藏医生的薪火相传与本地医护的接续奋斗,正在世界屋脊筑起坚实的健康屏障。
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pagebreak
7月18日,来自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援藏医生田聪亮(中)和同事在那曲市人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讨论早产儿救治情况。
自2016年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启动以来,辽宁省已累计选派7批131人次医疗专家、2批19人次柔性援藏专家来到西藏那曲,通过“师带徒”模式培养225名本土医疗骨干。在援藏团队帮助下,那曲市人民医院突破性开展291项新技术新项目,实现了23种“大病”、435种“中病”的本地化诊疗,为那曲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如今的那曲市人民医院,五大急救中心(卒中、创伤、胸痛、危重孕产妇及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相继挂牌,一批批援藏医生的薪火相传与本地医护的接续奋斗,正在世界屋脊筑起坚实的健康屏障。
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pagebreak
7月18日,来自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援藏医生田聪亮(左二)和同事在那曲市人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讨论早产儿救治情况。
自2016年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启动以来,辽宁省已累计选派7批131人次医疗专家、2批19人次柔性援藏专家来到西藏那曲,通过“师带徒”模式培养225名本土医疗骨干。在援藏团队帮助下,那曲市人民医院突破性开展291项新技术新项目,实现了23种“大病”、435种“中病”的本地化诊疗,为那曲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如今的那曲市人民医院,五大急救中心(卒中、创伤、胸痛、危重孕产妇及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相继挂牌,一批批援藏医生的薪火相传与本地医护的接续奋斗,正在世界屋脊筑起坚实的健康屏障。
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pagebreak
7月18日,来自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援藏医生田聪亮(左)和同事在那曲市人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讨论治疗方案。
自2016年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启动以来,辽宁省已累计选派7批131人次医疗专家、2批19人次柔性援藏专家来到西藏那曲,通过“师带徒”模式培养225名本土医疗骨干。在援藏团队帮助下,那曲市人民医院突破性开展291项新技术新项目,实现了23种“大病”、435种“中病”的本地化诊疗,为那曲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如今的那曲市人民医院,五大急救中心(卒中、创伤、胸痛、危重孕产妇及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相继挂牌,一批批援藏医生的薪火相传与本地医护的接续奋斗,正在世界屋脊筑起坚实的健康屏障。
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pagebreak
7月18日,来自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援藏医生田聪亮(左二)和同事在那曲市人民医院查房。
自2016年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启动以来,辽宁省已累计选派7批131人次医疗专家、2批19人次柔性援藏专家来到西藏那曲,通过“师带徒”模式培养225名本土医疗骨干。在援藏团队帮助下,那曲市人民医院突破性开展291项新技术新项目,实现了23种“大病”、435种“中病”的本地化诊疗,为那曲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如今的那曲市人民医院,五大急救中心(卒中、创伤、胸痛、危重孕产妇及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相继挂牌,一批批援藏医生的薪火相传与本地医护的接续奋斗,正在世界屋脊筑起坚实的健康屏障。
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pagebreak
7月18日拍摄的那曲市人民医院外景。
自2016年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启动以来,辽宁省已累计选派7批131人次医疗专家、2批19人次柔性援藏专家来到西藏那曲,通过“师带徒”模式培养225名本土医疗骨干。在援藏团队帮助下,那曲市人民医院突破性开展291项新技术新项目,实现了23种“大病”、435种“中病”的本地化诊疗,为那曲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如今的那曲市人民医院,五大急救中心(卒中、创伤、胸痛、危重孕产妇及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相继挂牌,一批批援藏医生的薪火相传与本地医护的接续奋斗,正在世界屋脊筑起坚实的健康屏障。
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