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葛店经开区厂房密布。(支点财经记者 薛婷 通讯员 方仲华 摄)
2024年,鄂州光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45.5%,特色产业集群轮廓日益清晰。
历史总有一些巧合,让人为之着迷。
千年前,道家炼丹家、医学家葛洪遍访野店荒村、重山密林和江湖沼泽,选定鄂州葛店结庐置鼎,潜心冶炼。道教的炼丹术本意是指望借药石的精气使人长生不老,得道成仙,但在实践中,却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葛洪在古代“伏火硫黄法”的基础上,认识到火药爆炸是一种“内燃烧体系”作用,从而发明了“硝雄混剂”,为世界叩开了火药科学的大门。
斗转星移,炉火不息。循着“光谷向东”的轨迹,一桥飞跨短咀里湖,昔日炼丹地,如今正聚焦“炼芯”,加快建设成为万亿光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承载地。
主动融入
抢抓光谷东扩“芯”机遇
大屏幕前,生产细节纤毫毕现;厂房深处,AGV小车携带着物料穿梭往来;自动化设备宛如精密的印刷机,将一枚枚微小的芯片精准封装……走进鄂州葛店国家经开区光电子信息产业园,高端生产线令人眼前一亮。
1990年,葛店经开区获批开建,成为全省第一家开发区。
2014年后葛店经开区先后引进唯品会、苏宁等企业,电商产业发展方兴未艾,但高新技术产业依旧步履蹒跚——大量科技企业更倾向落户一桥之隔的光谷,依托成熟的产业链更容易做大做强。
“背靠大树好乘凉”的区位优势,竟也带来了“大树底下不长草”的烦恼。如何破题突围?
2019年,湖北省“科技创新20条”重磅发布,明确提出规划建设“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同年,武汉东湖高新区也在积极研究这一战略规划,受到业内人士的积极解读。
鄂州市闻风而动,敏锐捕捉机遇窗口,提出抢抓武汉科技资源向光谷以东地区溢出的机遇,全面对接武汉之“芯”,深度融入“芯”产业集群,正式宣告加入“战圈”。
如何将战略构想转化为产业动能?“承接光谷东扩,重在延链,做好配套。”葛店经开区相关负责人道出关键,葛店作为科技创新大走廊东进的第一站,要甘当配角,主动出击,进一步探索两地同招共引大项目的新模式。
近年来,葛店经开区精准对接武汉“光芯屏端网”万亿级产业集群,与武汉光谷共建100平方公里光电子信息产业聚集区。从材料,到芯片,再到封装,依“屏”做“芯”,葛店开发区光电子信息产业链不断延长,产业集群逐渐扩大。
2024年,鄂州光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45.5%,新型显示、光电子器件、半导体材料、智能终端等特色产业集群轮廓日益清晰,量质齐升的态势已然形成。
鄂州市葛店开发区,技术人员在湖北三安光电有限公司洁净生产车间内忙碌。(支点财经记者 薛婷 摄)
“链”上发力
为企业打造“生态雨林”
一颗颗小如油菜籽的LED芯片经过固晶、焊接、点胶、分选,变身LED灯珠,再嵌入卷盘……在位于葛店经开区的湖北芯映光电有限公司10万级无尘车间内,自动化机器高速运转间,从芯片到屏幕的一道关键环节“封装”就完成了。
作为一家生产Mini/Micro LED新型显示器件的芯片封装企业,芯映光电凭借MIP(巨量转移封装)、RFN(高鲁棒性扁平化无引脚封装)、BUF(黑色底填)三大核心技术,不仅解决了Mini/Micro LED芯片巨量转移的效率与成本难题,更使其产品在显示效果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公司芯片产品已多次亮相巴黎奥运会、欧洲杯、央视春晚等重大活动。
“我们选择鄂州,就是看中这里与武汉光谷的产业协同。”湖北芯映光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建华告诉支点财经记者,“上游有三安光电,下游是华星光电,产业链就在方圆五六公里内。企业基本没有物流成本,同时也有利于双方协同开展技术研发。”
产业协同,要做“齿轮”,而不是“备胎”。
“我们不是被动承接溢出,而是主动嵌入链条,目标直指产业价值链中高端。”葛店经开区招商和投资促进局负责人刘春伟的话语掷地有声,“武汉造屏,葛店就炼芯。”
2008年起,国内两家显示面板巨头天马微电子和华星光电先后进驻光谷左岭,投资数百亿元建设多条高端产线。
截至目前,光谷已布局建设了6条显示面板生产线,核心产业规模超300亿元,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中小尺寸面板生产基地。
为承接武汉“光芯屏端网”产业链并形成差异化发展,葛店经开区聚焦光谷光电子信息产业链的上游与中游,谋篇布局落子项目。
三安光电是国内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生产全色系超高亮度LED外延及芯片产业化的企业。对于葛店经开区来说,无论是从投资规模、技术含量,还是从发展前景来看,三安光电都堪称产业航母。
“必须引来这个龙头企业!”葛店经开区带着满满诚意和决心洽谈招商。刘春伟介绍:“招商过程中,我们多次前往福建拜访三安光电总部,在交谈中得知,资金筹措是企业决定前来投资的主要难题,经开区经多次研究,决定运用资本招商的方式促进项目落地。”2019年,三安光电成功落户葛店,举资120亿元建设全球首个大规模Mini/Micro LED(微发光二极管芯片)项目。
以三安光电为上游研发企业,葛店经开区陆续引入以芯映光电、瑞华光电为中游的LED芯片封装企业,与光谷华星光电、天马微电子等下游配套的LED模组集成企业,短距离形成“芯片-封装-模组”全链条,吸引近百家上下游配套企业相继落户,葛店新型显示器件产业集群入选湖北省第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在葛店经开区成功构建电子显示产业全链条生态的基础上,鄂州市将产业版图向更广阔的半导体领域延伸拓展。
作为武汉城市圈同城化核心区城市,鄂州充分发挥毗邻光谷的地理优势,主动承接武汉半导体产业外溢,长江存储、新芯等配套企业纷纷在葛华布局。目前,鄂州半导体产业链企业(项目)已达89家,其中葛店经开区45家、华容区14家,研发在武汉、生产在鄂州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从显示芯片到泛半导体产业,鄂州正以葛店为重要支点,推动全市半导体产业向材料、器件、终端应用等全领域迈进。
正在加紧建设的泛半导体产业园总投资30亿元,项目位于葛店经开区人民西路与建设大道交叉口,距离长江存储20分钟,紧邻武汉光谷,服务长江存储、华星光电、武汉天马等龙头企业及其上下游供应链,与武汉东湖高新区协同打造世界级泛半导体产业集群,共建半导体产业链协同共赢的良好生态。项目建成后,可导入上下游企业约30家,可提供就业岗位2000余个,年实现税收3亿元。
为了推动产业集群发展,葛店经开区新设立10亿元泛半导体专项产业基金,主要投资芯片设计、制造、封测,半导体材料,设备国产化等重点领域,通过构建“招商+产业园+基金”模式,用产业基金撬动社会资本,打造“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精准浇灌”的基金生态体系,提升区域竞争力。目前,葛店经开区已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征选专业化运营团队进驻泛半导体产业园。
鄂州葛店经开区,湖北芯映光电无尘车间一片繁忙,员工赶制mini/micro LED灯珠。(支点财经记者 薛婷 摄)
协同创新
锻造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个长期过程,总会面临新挑战。“十年磨一剑”,并非简单地重复一件事,而是在追逐时代浪潮的过程中不断解决新问题。
形成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后,创新能力不足又成了鄂州的一大挑战。同时,受制于葛店无化工园区,产业链的原材料前端发展受限,整体产业链局限于新型显示产业链中端。
“没有自主创新能力,‘配套区’的标签就难以彻底撕掉,产业安全也难言保障。”多位受访专家强调,鄂州需在细分领域锻造“杀手锏”:在新型显示材料、高端半导体封装、特种光电子器件等领域形成不可替代的技术优势和产能保障。同时,利用紧邻亚洲第一专业货运枢纽——鄂州花湖机场的独特优势,大力发展高时效、高附加值的电子信息产品全球供应链管理,将“鄂州制造”更高效地送达世界。
鄂州对此已有清醒认知,正以区域科技创新协同发展为突破口,奋力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锻造硬核竞争力。
芯片制造是光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环节,而用于芯片制造的超高纯度材料则是芯片制造的链头。2015年落户葛店的武汉拓材科技有限公司便是一家专注于攻克超高纯度半导体材料研发与制作难题的科技型企业。
公司董事长卢鹏荐是材料学博士,专注于半导体材料提纯。经过多年技术攻关,该公司生产的材料纯度已超过99.99999%(7N),有的甚至达到8N(99.999999%)级别,全球领先。
“小数点后每增加一位,都是技术一大进步!”卢鹏荐团队与武汉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合作,建设自己的研发中心和团队,不断突破关键技术,生产的材料纯度越来越高。目前,该公司仅授权发明专利便有20多项,于2022年获评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别看一些企业体量不是很大,但科技含量很高。”葛店经开区创新创业发展中心主任廖晓伦介绍,葛店经开区发挥紧邻武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支持企业向高校借“智”借“技”,深化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创建产业创新联合体,推动创新策源供给和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鄂州市科技局主要负责人表示,将着力推动创新一体化。加快建设光谷科创大走廊鄂州功能区,打造创新策源和成果转化承载区。发挥鄂州(武汉)、鄂州(北京)离岸科创中心作用,做大做强华科工研院、莲花山人工智能研究院等重点科创平台,推动高校科研成果加速在鄂州落地转化。与省科技厅组建1000万元的省自然科学基金鄂州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鄂州高新技术企业与武汉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目前,全市已建成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170家。
在产业链打造方面,鄂州将继续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长江存储、华星光电、光迅科技等企业为龙头,紧盯龙头企业上下游产业链,从电子器件向高端显示、半导体存储、光通信等领域延链补链强链,推动泛半导体产业集群化、高端化发展。
“鄂州要不断提升产业承接力”,光谷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赵荣凯建议,在招引行业头部企业方面,葛店经开区肯定比不过光谷,但可以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包括优化政府服务环境、产业配套环境、加快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等,以此多吸引一些跟头部企业配套、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好好培育壮大,使之成为当地“搬不走”的根植性企业,同时多多吸引与留住人才,最终提升产业孕育能力、原生能力。
他还建议,鄂州地方政府在培育企业、产业方面要坚持“长期主义”,培育耐心资本,对早期项目,要充分发挥政府产业引导基金作用,采取“基金+产投+创投”模式,实现对区域营商环境优+综合成本较低的创新生态的塑造,以彰显企业争相落户、项目争相落地的产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