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许文秀 通讯员钟灿、柯诗雨)七月的荆楚大地,江风裹挟着盛夏的热浪,更激荡着青年学子的使命担当。近日,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沙湖环保志愿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沿着长江岸线,先后走进宜昌长江大保护教育基地、黄柏河生态湿地、许家冲村,以及荆州大坝等地,用脚步丈量母亲河的生态变迁,以青春视角探寻长江大保护的长效密码,开展了一场深度行走的“长江生态课”。
“原来长江里的‘微笑天使’江豚,背后藏着这么多守护者的故事!”在宜昌长江大保护教育基地,团队成员们通过全景沙盘、沉浸式院影等技术,感受长江从“生态阵痛”到“焕发生机”的蜕变。从过度捕捞到十年禁渔,从污水直排到清澈复流,一组组对比数据、一个个真实案例,让队员们深刻理解“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深远意义。基地讲解员介绍的“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公众监督”协同机制,揭示了“多元共治”的制度创新,更让大家对“长效保护”有了初步认知。
沙湖环保志愿队在长江大保护教育基地合影。学校供图
沙湖环保志愿队在参观全景沙盘。学校供图
沿着黄柏河岸边的生态步道前行,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团队成员了解到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治理效果,昔日的“污水沟”已蜕变为国家湿地公园。看着治理前后的图片对比,一寸绿岸都是生态文明的答卷,团队成员薛青霓深有感触:“生态保护不是一阵风,而是需要每个人把责任扛在肩上,变成日常的习惯。”
在许家冲村,白墙黛瓦的民居错落有致,村民们用自家院落改造成“长江生态小课堂”,让孩子们聆听老党员讲长江故事。这个曾以采砂、网箱养鱼为生的村庄,如今靠着生态旅游和特色种植实现转型。“村里成立了生态合作社,大家既当民宿老板,又当环保宣传员,保护长江成了咱的‘金饭碗’。”村支书笑着说到。团队成员们由此发现,让保护者受益、让参与者有获得感、让绿水青山变现,正是长效机制的“民心基础”,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沙湖环保志愿队在学习许家冲村的发展历史。学校供图
从“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的历史警示,到“智慧堤防”的现代答卷,辗转来到荆州,团队成员们聆听堤防治理故事,追溯荆江变迁脉络,在展馆看防洪治理历史,与讲解员深入交流河道管护经验,在实景课堂中感悟“守护长江”的青春责任,在荆江水文化馆里学习“长江安危,事关全局”的深刻内涵。团队将梳理调研成果,以青年智慧助力长江大保护长效机制构建,让青春力量汇入母亲河的守护者行列。
“从宜昌到荆州,一路走下来,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水清岸绿的美景,更是一套套正在运转的‘保护体系’。”沙湖环保志愿队赵俊洋老师指出,“制度的刚性约束、科技的硬核支撑、老百姓的主动参与,江正在编织一张立体保护网。”队员们也纷纷表示,青年一代既是长江大保护的见证者,更要做行动者。
沙湖环保志愿队在许家冲村的合照。学校供图
江水汤汤,青春担当。湖北大学学子用这次“三下乡”实践证明,长江大保护的长效机制,藏在每一份坚持里,每一次创新中,每一颗热爱的心间。而青春的力量,正成为这股“长效”里最鲜活、最动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