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面孔领“五星卡”做地道武汉人

湖北日报 2025-07-16 07:46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上,有体现国家标识的五星元素,被称为“五星卡”。

2023年12月以来,一批批“洋面孔”在武汉领取“五星卡”,成为“新武汉人”,活跃在城市经济、科技、教育、艺术等各个领域。

武汉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介绍,已成功解决7批次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应用便利化问题,打通各开发区人才申请永居直荐渠道。

近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近这些特殊的武汉人,倾听他们与城市共生共荣的故事。

法企高管乐弥尔

希望学会做真正的热干面

d789bf86-9088-4a26-8a9e-bcc98c72056f.jpg.1


乐弥尔做美食。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马文俊 通讯员 苗雨晴

2023年,他是第一批获领“五星卡”的在汉外国人;在华近20年,他带领的法资零部件企业,稳定向比亚迪、蔚来、零跑等“新势力”供货……7月11日接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时,法国艾菲汽车零部件(武汉)有限公司亚太区首席执行官乐弥尔坦言,“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浪潮汹涌,留在武汉,是最好的出发。”

“我第一次来武汉是2006年,一下飞机就被扬尘和雨水包围,我和武汉并没有‘一见钟情’。”乐弥尔回忆,彼时的武汉,地铁尚未成网,三环线还在建设,城市到处是塔吊。

但“尘土”背后,是飞速生长的活力。早在2004年,法国艾菲集团中国首家工厂落户武汉,武汉经开区完整的汽车产业链、高校云集的人才蓄水池以及辐射全国的交通网络,都让他坚信这是一片适合深耕的土壤。

20年前,武汉工厂只能生产单一传感器。如今,产品增至110多个门类,涵盖传动、动力和智能电气化模组,与大众、比亚迪、蔚来等海内外车企长期合作。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3.85亿元,同比增长5%,进出口额超2500万美元,位居武汉经开区汽车电子类零部件企业前列。

“我最喜欢中国谚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企业的傲人成绩,是由法中双方共同努力取得的。”乐弥尔说,公司现有350名员工中,约20%为研发人员,绝大部分为本地工程师。

依托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这家企业已经培养出一支能满足客户需求、独立开发的本土团队,甚至可为欧洲市场提供解决方案。

“客户需求变化快,我们也得跑得快。去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全球占比已超过50%。接下来五年,我们要让电驱动产品收入占集团在华业务一半以上。”乐弥尔说,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公司正在开发更多电动汽车零部件,以适应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增长。

在他看来,相比上海、巴黎等国际一线城市,武汉生活成本更“友好”,住房租金低三成左右,通勤半小时可到厂区。“员工把省下的钱花在兴趣和家庭上,反过来也提升了工作专注度。”

如今,乐弥尔每年有三分之一时间在武汉。繁忙的工作之外,他会抽空走进汉阳江滩吹晚风,尝试无人驾驶出租车,周末则会去东湖绿道看看。热爱厨艺的他,在采访中也许下心愿,“我喜欢中秋节的月饼和端午节的粽子,这些传统食物让我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温暖。希望这两年能学会做一碗真正的热干面,做一个更地道的武汉人。”

“武汉充满活力和机遇,我很高兴成为这里的一员。”他说,在这片热土上,他不仅实现事业腾飞,更找到家的归属。

美国友人卡腾龙

女儿在大学宿舍里悬挂中国国旗

584f2de2-c92c-4934-af36-f9ada31b3625.jpg.1

美国人卡腾龙(前左)在武汉参加聚会。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杨文漪

实习生 邱瀚锦

7月15日,江城武汉,记者推开位于江汉区青年路一家餐厅的玻璃门,美国人卡腾龙正忙碌着调整桌椅布局,笑容灿烂。

卡腾龙扎根江城20年,现任博梵武汉环境工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中美商会华中区执行委员会主席。

2004年,卡腾龙携家人来到湖北,2006年将事业重心移至武汉。20余年间,他从电力机械起步,涉足居家养老,如今投身环保科技与酒店业,先后荣获武汉市“黄鹤友谊奖”、湖北省“编钟奖”等荣誉。2023年12月,作为首批50名外国人之一,他拿到新版中国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五星卡”,这是对他深度融入的最高认可。眼前这家正在试营业的餐厅,是他事业版图的新起点。

选择在武汉投资餐饮,卡腾龙首先看中的是这座城市交通区位优势。

“武汉九省通衢,高铁网络贯穿,5小时交通圈覆盖中国近40%人口。”更让他信心十足的,是文旅市场的蓬勃生机:“无论经济周期如何,人们对相聚、放松的美好体验渴望从未消退。武汉正迸发着这样的活力与需求。”加之坐拥超过120万大学生的人才红利、比沿海一线城市更具竞争力的生活成本,在卡腾龙眼中,武汉是一片充满潜力的投资热土。

商业考量之外,是情感驱动。“更重要的是,我和中国人的友情在这里生根发芽。这是商业计划书无法书写的。”卡腾龙的微信好友多达1436位,他组织的一场聚会,邀请300多位朋友,一半是中国人。

为何如此热爱武汉?卡腾龙笑着掏出手机,翻出朋友圈:“看,就是这条。”屏幕上是中英文夹杂的感叹:“今天去买牛肉面,却和新老朋友免费参加了一场私人盛宴!中国人太伟大了!即使你只付出1%的心意,他们也会回报你110%!”

这家面馆老板视他为老友,在他不便时曾主动送餐上门,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有段时间面馆生意清淡,卡腾龙特意通过微信,给老板发了个名为“友谊”的红包,鼓励她坚持住。

卡腾龙说:“我并没为他们做什么大事,但得到的回报如此丰厚。”正是这些日常的点滴,让他感慨“比武汉天气更热情的,是中国朋友的心”,也启发他将餐厅打造成一个连接中外好友、像“家”一样的舒适空间,“期待这间餐厅成为温暖的延伸。”

这份对“家”的珍视与营造,早在20多年前便埋下种子。2004年,卡腾龙带着妻子和3个年幼的孩子来到湖北工作,不久定居武汉,原定3年外派合约到期后,一家人选择留下。孩子们在武汉长大,直至高中毕业。最让他感慨的是小女儿:初来时每天哭着要回美国,十年后回美国读大学,她在宿舍悬挂起象征家乡的中国国旗。“她说起家乡,指的是武汉。”大女儿大学期间也曾回武汉实习,“孩子们的路自己选,如果未来愿意来武汉发展,我会非常高兴。”卡腾龙说。

在武汉生活20年,卡腾龙的中文仍“结结巴巴”,长期停留在“生存汉语”的水平。他自嘲:“其实我一直在学汉语,只不过汉语太难了!最近开始‘专攻’。”去年开始,他下决心系统学习,向流利进阶。“多学一点,交流就更深一点,”他兴致勃勃地分享刚掌握的句子:“欢迎光临我们的餐厅,请您来品尝,下周开业!”

卡腾龙的未来,已与武汉深度交织。“公司在此、项目在此,生活、朋友与记忆在此。”展望武汉国际人才自由港建设,他充满信心:“这座城市完全有潜力成为中国最友好的全球人才枢纽之一!它拥有顶尖大学构成的人才沃土,政府始终如一地提供关注、支持与协助,让我们感受到被欢迎、被尊重。”

采访尾声,卡腾龙手机响起。拿起翻转间,手机壳背面那张“五星卡”清晰可见。这张象征永久归属的卡片,早已融入他的生活日常:乘高铁刷证秒过闸机,免去持护照排队的繁琐……“所有外国朋友都‘嫉妒’我。”卡腾龙笑着说,这张贴身携带的“五星卡”,是他过去20年江城岁月的见证,未来也将伴随他在武汉的每一天。

伊拉克副教授阿部

借武汉科创之光惠及更多人

3f8b9a8b-ab22-4d53-bcc6-962d5dd9fc75.jpg.1

阿部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杨然

通讯员 胡义翔 实习生 樊新乐

武汉大学伊拉克籍副教授阿部,在中国生活了21年,他早已拿到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把武汉当作自己的家。

7月的武汉烈日炎炎,阿部带领学生奋战在电气工程实习一线,心中始终牵挂着教书育人的使命担当,以及一份跨越万里的期盼——借武汉科创之光,助力伊拉克能源转型。

伊拉克石油储量位居世界第五,但电力短缺、电网薄弱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阿部介绍,伊拉克高峰时段电力短缺,一些社区不得不安装发电机供电,且高度依赖化石燃料发电,对环境造成污染。

为破解这一困局,伊拉克正全力推进能源转型:2024年,该国出台家庭太阳能系统国家推广计划;2025年,推出分布式光伏低息贷款政策,为民众和企业安装太阳能设备提供资金支持。一系列举措背后,是巨大的电力需求和广阔的合作空间。

武汉的科创优势,为伊拉克破解能源转型难题提供重要支撑。由武汉大学牵头,联合华中科技大学、国家电网湖北电力有限公司、广州悦瓦新能源有限公司及伊拉克巴格达大学、伊拉克京华投资有限公司共同申报推进的中伊智能微电网与储能联合实验室项目,已获得科技部批准立项。

阿部深度参与了联合实验室申报和筹备。他认为,该联合实验室以伊拉克作为技术落地的首个支点,将融合光伏发电、储能电池、电动汽车充放电及智能管理的光储充放一体化智能微电网技术,应用到阿拉伯国家的广阔场景中,有助于解决这些国家电力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

在武汉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学院,阿部还担任硕士、博士留学生项目负责人。这些留学生大多来自发展中国家,是连接中国技术与当地实际需求的重要纽带。

针对留学生培养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阿部带领团队精准施策:构建硕博全英文培养体系,从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到论文指导,全程采用英语授课,帮助留学生精准掌握中国新能源与电网技术的核心原理;与山东泰开集团合作共建留学生实习基地,强化理论学习、产业实践衔接;以联合实验室项目为依托,吸纳留学生深度参与中国技术方案本地化创新等科研工作。

阿部说,希望依托武汉的优质教学科研资源,培育更多能源转型的“桥梁型人才”。

“武汉给了我扎根成长的土壤,我希望这片土地孕育的技术能惠及更多人。”阿部的话语中充满憧憬:当中国生产的光伏组件在伊拉克人民的屋顶汲取阳光、转化电能,当中国生产的储能系统实现电力稳定输出,当升级后的智能微电网降低损耗、保障供应,这束从武汉“借”出的科创之光,终将在互利共赢的合作中,照亮能源转型的广阔前路。

荷兰指挥家律德

在武汉找到音乐共鸣也找到一个家

ad6229b2-b8be-4f2c-adb1-dcbd6d22cfb3.jpg.1

律德在演奏小提琴。 (本版图片均为受访者提供)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冯袁玥

实习生 陈奕博

曾在中国定居15年的律德,7月12日从欧洲探亲回到武汉,他坦言:“欧洲的生活都不太习惯了,武汉的高温才觉得亲切。”

律德现任湖北爱乐乐团常任指挥,个子高挑,有一双蓝色眼睛,但一开口就是地道的中文。他出生于荷兰的一个音乐世家,4岁学拉小提琴,6岁学弹钢琴,是20世纪指挥大师切利比达克的弟子。

这样一个带着深厚西方古典音乐基因的荷兰人,却在时差6小时外的武汉找到共振。2009年,他受楚文化吸引赴武汉交流,在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编钟让他惊叹不已:“音阶、律制、调式如此丰富,比同时代欧洲音乐更发达。”

2010年,他申请到武汉大学攻读音乐考古专业,研究古乐器。律德当时计划短暂学习一段时间。可一年后,他毅然改变主意,决定离开定居10多年的巴黎,留在武汉,一边找一份音乐指挥工作,一边继续研究中国文化。

这一待就是15年,他在武汉四处巡演,曾登上琴台音乐节的舞台,也曾在书店、公园做过公益演出,还以恩师之名,连续举办5年切利比达克音乐节,邀请中国各音乐学院优秀学生参加。“武汉的艺术氛围越来越浓,音乐、戏剧、美术等诸多领域都很活跃,很多艺术家来开讲座,艺术家和普通观众的交流非常有意思。”他感叹武汉日新月异的变化。

在武汉,律德也遇到人生知己。律德的妻子是湖北天门人,在武汉大学因同修《训诂学》而相识。“这个学科很冷门,当时只有12个人选修。我们有共同的兴趣和爱好,经常在一起弹琴。”律德回忆道,“我的家在武汉,已经离不开这里。”

这份对中国的深厚情感,获得了回报。2023年12月,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正式启用,加入体现国家标识的五星元素,被称为“五星卡”,律德是首批领取的外国友人之一,“我也有中国身份证了,家人都为我骄傲。”

这张小小的卡片,极大拓展了他的艺术边界,让律德与武汉更加紧密相连。“五星卡”持证人可在需要证明个人身份的场合,作为凭证单独使用,无须再出示其外国护照。“‘五星卡’能简化不少流程,我可以在日常演出之余有更多自由合作。”律德介绍,上半年,他去了白石美术馆、美仑酒店等地演出,“坐高铁、订酒店、电子支付也完全无障碍。”律德高兴地展示着卡片,“再不用每两三年为签证奔波了。”

和中国人随身携带身份证一样,律德现在出门就把“五星卡”装在口袋里。“五星卡”有18位证件号码,编列外国人标识码、国籍代码、申领地代码等信息,一人一号,终生不变。“听说中国人都能牢牢记住自己的身份证号,我也差不多能背下来了。”律德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