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保护主义抬头、全球化遭遇逆风等不利因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有效破解制约经济发展的掣肘难题,更好助力区域发展、增加百姓福祉。为应对区域内发展中经济体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问题,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以金融措施为引导,不断加快机制创新,推动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走过了不平凡的10年。
10年来,亚投行始终保持着开放包容的姿态,坚持不搞排他性的“小圈子”。亚投行在不断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对接的同时,也得到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以外各国的积极响应、出资参与,展现出强大吸引力。10年间,随着亚投行机制红利不断释放,成员数量增长近一倍。截至目前,亚投行成员数量已从57个创始成员增至110个,遍布全球六大洲,覆盖世界超4/5的人口和65%的GDP。同时,在有效的组织管理框架和项目管理模式下,并未出现因参与方众多而产生的机构臃肿、效率低下等问题,反而以其开放包容的特点,成为全球瞩目的多边金融机制安排。
10年来,亚投行凭借清晰的目标引导、高效的资金管理,成为现有全球多边开发机构和多边合作平台中的“优等生”。一方面,亚投行在支持项目方向上将跨境互联互通作为重点,推动基础设施建设,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各成员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另一方面,相关项目的推进也强化了亚投行在互联互通与区域合作中的全球影响力。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得以在亚投行决策中扮演重要角色,资金使用原则和市场资金需求间的一致性更加显著。关注发展中经济体的利益诉求,将发展放到更重要位置,促进减少贫困、经济社会转型、区域一体化……这些都提升了各方获得感和积极性。
立足新起点,亚投行理事会日前选举出新行长,有望带领亚投行擦亮“金字招牌”,继续探索开放包容的发展新路径。
从资金规模来看,亚投行在中期发展目标中进一步提高了年度贷款规模,2030年将达到170亿美元。持续扩大的贷款规模不仅使亚投行可以为更多目标项目提供融资支持,更将吸引更多成员带来资金贡献、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按照过去10年的融资总额对各类资本1∶6.3的带动率计算,2030年有望撬动超1000亿美元的社会资本。
从资金使用方向来看,“绿色”“发展”是亚投行支持项目的关键词,气候融资占批准融资总额的比重超50%。面对发达经济体气候变化资金承诺“兑现难”的现实,与其期待发达经济体“幡然醒悟”主动出资,不如尽早协调有共同意愿的经济体采取实际行动。值得注意的是,气候融资作为相对新颖的融资方式,在运行模式、收益与风险把控、与传统融资协同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探索。亚投行的一系列气候融资实践,不仅有助于优化资金管理机制,还将为各方气候融资创新提供重要借鉴。
目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沉渣泛起,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正在加快重构,个别国家以邻为壑、否认气候变化存在。在此背景下,亚投行坚持多边主义,勇于兑现承诺,为愿意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经济体形成共识、采取行动提供重要平台,就显得弥足珍贵。未来,亚投行将继续推动全球能源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各方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为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