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满四年,覆盖国内超六成碳排放量,成为全球最大碳市场。湖北作为全国碳交易核心枢纽,今年47家重点排放企业从区域试点纳入到全国市场。凭借多年试点经验,这些企业如何抢占转型先机?来看报道。
眼下,全国碳市场水泥行业首次碳核查正全面铺开,重点审核企业能耗、排放等数据,直接关系到企业配额分配和减排规划。此次湖北新增纳入全国碳市场管控范围的47家企业中,水泥企业达38家,葛洲坝水泥公司就是这次“转场”全国碳市场的企业之一,依托湖北碳市场十多年运行基础,率先建立碳排放动态监测系统,实现全国与湖北碳数据的贯通。
葛洲坝水泥公司碳资产管理处处长 夏枫:进入全国碳市场之后,碳(排放)数据的质量要求更高了,整个的机制、架构现也搭建起来了,对碳资产管理这一块的业务也更加规范了。
作为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所在地,湖北历经十年碳交易试点探索,不仅建成成熟的碳市场体系,带动全省碳排放强度较2016年下降40%以上,也让此次纳入全国碳市场的湖北企业看到了发展机遇。
葛洲坝水泥公司碳资产管理处处长 夏枫:节能降碳改造之后,每年减碳量大概百分在50万吨左右,每年通过碳配额的卖出,能够产生大概四五百万的收益,站在更高的战略目标,去建立我们的碳资产管理体系。
碳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也助推着企业绿色转型升级。在华电集团襄阳电厂,国内能源领域首台生物质气化耦合机组,年处理农林废弃物7万吨,发电5900万度,替代标煤1.8万吨,实现碳减排5万吨,相当于3万辆轿车年排放量。
华电湖北发电有限公司党委书记 董事长 王志浩:到明年年底,我们的所有机组就全部完成生物质耦合发电改造,减碳量会达到70万吨,一吨碳收益大概1000块钱,这就是一笔很大的收入。
今年,随着钢铁、水泥、铝冶炼三大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新增1341家控排企业,总数达3768家,年覆盖排放量从50亿吨跃升至80亿吨。截至目前,全国碳市场已累计成交总量6.72亿吨,累计成交总额超461亿元。
中碳登研究院执行院长 杨光星:(四年来)效果还是比较好的,企业受到了市场的激励或者鞭策,意识到开展低碳技术创新能够带来的好处,让他们服务国家的双碳目标。
碳排放权登记结算(武汉)有限责任公司执行总经理 张杲:马上也会有一系列碳质押融资、碳保险等金融产品陆续会落地,推动一系列的碳招商活动,扩大湖北在碳产业聚集和碳的创新引领方面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