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史丽)7月9日上午9时,秭归县泄滩乡的橙园上空,4架无人机穿梭于陡坡之间,将满载夏橙的果筐稳稳吊运下山。
7月9日,在宜昌市秭归县,教练员正在对农用无人机的性能进行讲解示范。(彭强 摄)
此刻,在秭归鸿来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培训基地内,12名学员紧盯大疆智慧农业平台实时监督画面,老师轻点鼠标,泄滩乡的无人机作业箭头标识瞬间由红转蓝,飞手邓双的吊运轨迹、作业面积等数据清晰呈现——这幅“云端”操控、地空协同的智慧图景,正是秭归低空经济蓬勃脉动的生动写照。
7月9日 秭归县无人机应用技术培训基地培训人员授课。(周仕伟 摄)
曾经,坡陡壑深、劳力短缺是秭归农业难以逾越的屏障,肩挑背扛的传统方式成本高、效率低、风险大。如今,无人机化身智慧“搬运工”——田间一人挂筐,起降点一人卸筐,飞手一人操控,“一机三人”模式彻底解放了橙农肩挑背扛的历史。秭归鸿来农业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刘辉德介绍,通过"管理+制度+技术"三重保障,如今32支服务队覆盖全县12乡镇167个村,年社会化服务飞防面积达100万亩次,吊运服务达80 万吨,服务范围还拓展至蔬菜、茶叶等多元产业。
学员们正在进行无人机植保训练。(彭强 摄)
鸿来农业服务有限公司的成长史,是一部山区农业拥抱科技的奋斗史。2019年,刘辉德购入首批载重仅20公斤的T20小型无人机,从喷洒农药艰难起步。面对秭归复杂地形,团队持续攻坚,到2023年T50机型实现载重50公斤突破,终于打通脐橙空中运输通道。
7月9日,学员们正在进行无人机飞行训练。(彭强 摄)
“当机器能吊起100斤果子时,老乡们终于认可了!”刘辉德感慨。如今,公司业务拓展至播种、施肥、巡田、吹雪、应急救援等多场景,620余台无人机织就了山区农业服务的“天网”。
技术的生命力在于扎根大地、应需而变。针对山区消防难题,鸿来公司对无人机喷药系统进行专利改造——将四根喷管集束化,实现快速精准投水灭火,使科技在山地焕发出强大而独特的生命力。
7月9日 培训人员为学员授课。( 周仕伟 摄)
培训教室内,学员们济济一堂,他们来自五峰、远安甚至重庆、河南等地。“今年已有三四百人接受培训,为保证质量,每班严格控制在12人。”培训老师介绍,从注册学籍、每日打卡到理论考试、实操考核,规范化的培养模式让鸿来农业累计输出持证飞手超1800人,为行业输送了大量专业人才。
这一派火热景象,根基在于秭归全县对低空经济的精心培育。近年来,秭归打出政策“组合拳”:落实中央农机购置补贴与特色产业奖补政策双线发力,2021年以来累计兑付相关补贴超815万元,补贴无人机超800余台;对飞防、吊运分别给予每亩8元、25元的作业补贴。基础设施方面,投入70万元建设无人机起降平台9处、充电桩12处,还计划在全县12个乡镇新建起降平台超千个,部署移动储能充电车200余台,编织起坚实的低空作业支撑网络。
学员们正在进行无人机飞行训练。(彭强 摄 )
更具突破性的是,秭归县人社局首次将农业无人机飞手操作率先在全市范围内作为农村社会化服务专业的一个类别纳入职称评审,目前已有9人获得农民初级职称;享受创业担保政策个人60名,共计1200万元;企业38家1.2亿元,累计1.33亿元。
在这样的政策沃土上,由县人社局联合鸿来公司聚力打造的“秭归飞手”劳务品牌正在积极申报中。这一品牌不仅带动本地千余人就业,人均年增收约6万元,更吸引了众多新鲜血液。00 后青年郑堃成立专业采果团队,年收入超百万;技能大赛冠军谭龙飞带领团队将服务拓展至脐橙管护全链条,成为行业新锐。
7月9日,一名女飞手正在操作无人机。(彭强 摄)
“我们正规划打造农资农机服务中心、培训学校、维修中心,做产业前端供应与末端维修的联结者。”刘辉德描绘着未来。目前,公司维修中心日均处理全国各地故障机超20台,已成为区域性技术枢纽,影响力正逐步辐射更广阔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