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王丽做客“荆楚社科讲坛”,主讲《讲好荆楚故事——社科工作者讲解能力提升技巧》。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周婵 实习生赵佳昕)“好的社科演讲是把思想的种子种进心里,而不是把概念灌进耳朵;优秀的讲解员需兼具‘学者深度’和‘导游温度’。”7月10日,湖北省第四届社科普及讲解员大赛决赛前夕,一场聚焦“讲好荆楚故事——社科工作者讲解能力提升技巧”的“荆楚社科讲坛”在天门市精彩开讲。本次讲座特邀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王丽教授担纲主讲,旨在赋能全省社科工作者精进讲解技艺,讲活荆楚好故事。天门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社科联主席王翠荣主持讲座。
讲座伊始,王丽教授便抛出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关于天门,你最想为我介绍什么?”她以此启发在场及线上观众:社科工作者要善于挖掘和运用地方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讲出独具特色的天门故事、荆楚故事,以此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从孔子周游列国的游说,到梁启超振聋发聩的政治演说,再到陈独秀等先驱的启蒙讲演,王丽教授带领大家回溯了我国演讲的发展脉络。她强调,历史上许多推动时代变革的杰出人物,都非常善于演讲。时至今日,清晰、有力、富有感染力的表达已成为现代职场不可或缺的核心能力,它既是领导干部的必备技能,也是个人工作能力的体现,亦是个人涵养和魅力的展现。
从“演讲”到“讲解”,仅一字之差,又有什么不同呢?王丽教授在厘清讲解的定义、特征与适用场景后指出,讲解本质是一种“说明性演讲”,具有口头传播、目标导向、准备过程、受众意识的特点。但在核心目的上,讲解更侧重知识与信息的准确传递;在互动性上,讲解过程中可以随时提问、反馈、讨论;在语言风格上,讲解为了避免歧义,往往用词严谨、专业术语较多。此外,“演讲”和“讲解”二者在结构特点、辅助工具和典型场景上也有相异之处。
从理论到实践,王丽教授梳理了讲解能力提升的四维模型,分享了讲解实用技巧。在内容设计上,要使用从观点到案例再到升华的“钻石结构”,从难懂到通俗,将抽象的概念理论转化为大众能理解的语言;要表达降维,利用“从术语到比喻”“从数据到场景”“从单向到互动”的“三阶翻译术”实现学术话语体系破壁;要实现从“传播到传导”的受众连接,通过讲解中的“情感地标”与“认知传导”设计,达到精准传播的效果;在言语传播上,要把握好言语实战三要素——“语音、发声、对象感”进行表达优化。这一环节中,王丽教授还热情邀请观众参与对比辨音、绕口令挑战、呼吸练习等沉浸式互动,现场气氛活跃热烈。
“演讲和讲解不仅仅是一门艺术,还是一项技术。”王丽在总结中指出,讲解工作不仅是讲知识、讲理论、讲定律、讲规律,还是讲思想、讲情感、讲智慧,要学会将枯燥的知识转化为点燃思想的灯芯。
天门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社科联主席王翠荣表示,希望大家将所学所悟积极应用于实际工作,不断提升讲解能力与综合素质,为生动讲好荆楚故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贡献智慧和力量。
本次讲坛由湖北省社科联主办,天门市社科联、共青团天门市委员会、天门市科学技术协会、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联合承办。湖北省社科联科普部三级调研员朱京阳,天门市社科联有关领导等出席讲座现场。来自天门市各博物馆、科技馆、规划馆、烈士纪念馆、图书馆的讲解员,社科组织代表,团市委青年演讲爱好者,天门职业学院青年教师,以及参加湖北省第四届社科普及讲解员大赛天门赛区初赛的选手们踊跃参与。大家纷纷表示,讲座内容极具针对性和实操性,对提升自身讲解水平大有裨益。
作为参加湖北省第四届社科普及讲解员大赛的决赛选手、天门市委统战部的彭美苗表示,让不同年龄段的公众在科普中有所收获,是社科普及的核心使命。我将努力用生动的语言诠释社科魅力,帮助更多人理解社会规律、感悟人类智慧。非常期待在即将到来的省决赛中与各位同仁交流切磋,共同推动社科普及事业,为社会进步尽一份力。
天门市科技馆谭越曦称,“讲座启发我们在科普讲解中运用分层次讲解、增强互动性、注重情绪管理等方法,能显著提升传播效果。”
天门市图书馆汪政佳说,“这次学习让我豁然开朗,懂得如何将浩如烟海的馆藏典籍资源,转化为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听得懂的语言,让优秀的地方文化真正融入城市的烟火气息中。”
本期讲座内容还通过湖北省社科联官方视频号“文安荆楚”进行了全程直播,网友纷纷点赞讲座内容生动、有趣、实用。目前,直播回放已开启,可随时回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