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璐 通讯员 席玲 杨羽南
这是一项突如其来的任务——
1993年初,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四院42所(简称“航天42所”)接到命令,研制载人飞船逃逸火箭发动机推进剂配方,要求在火箭发射后120秒内,一旦发生意外情况,逃逸系统主发动机点火,以超过70吨的推力,2秒内把飞船“拽”到1500米开外,帮助航天员逃生。
当时,这一配方在国内是空白,国外被垄断。
2025年6月17日,梦舟载人飞船零高度逃逸飞行试验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完成,标志着我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研制工作取得新的重要突破。
32年转瞬即逝,航天42所将寸寸光阴化为不断创新的配方,精心守护着那座被称为航天员“生命之塔”的逃逸系统,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浇筑起一道万无一失的安全防线。
以“中国配方”护航“神舟五号”升空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惟兹何功,孰初作之?”2000多年前,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以《天问》揭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的梦想,从那时起,飞天梦就深埋在了中华民族的血脉里。
“接到任务时,我还是所里的年轻人。”该项目现任负责人刘学回忆起前辈们的攻坚故事时感慨万分,“无法用语言表述,那是在多么艰难的条件下,干出来的事业!”
彼时,载人飞船逃逸火箭发动机推进剂配方在国内一片空白,所有参与者只能以最原始的模拟试验和感度测试,一遍一遍调整更改技术方案。
“每做出一种技术方案,就立即赶往数百公里外的装药厂调试,一路上火车转汽车,要折腾接近20个小时,能抢到硬座就算运气好。”刘学说,山洪、大雪等恶劣天气导致的交通中断时有发生,第一代配发研制专家李谨卫曾4次被困途中,每次都是十几个小时。
比这,更折磨人的是攻关失败。
1995年4月第一次试车,逃逸发动机喷管烧穿。来不及气馁,研发人员就开始分析原因、残体解剖、调整配方……大家窝在闷热的房间里,困了伏案小憩,饿了扒几口剩饭,热了猛灌冷盐水,样品随时测,数据不过夜。
苦熬一个月,新配方的主要性能数据出炉。当年秋季,再次试车终获成功,中国从此有了自己的固体推进剂配方。
2003年10月,搭载杨利伟的“神舟五号”顺利进入太空。“看着飞船升空的电视画面,大伙儿既兴奋又紧张,这是中国航天员第一次进入太空,能为英雄保驾护航,深感使命光荣。”
筑牢万无一失的安全防线
从“神舟六号”起,研发任务的接力棒交到刘学等第二代技术骨干手中。
“中国载人航天器的逃逸塔从未启用过,但一旦启用,我们必须确保它的绝对可靠。”刘学说,固体推进剂配方让分离发动机可靠性达99.99%,成为火箭发射可靠性要求最高的分系统。
为了避免0.01%的意外发生,每一名参与者把自己变成了“活数据库”——配方参数的每一个小数点、性能指标的每一点细微波动、工艺要求的每一处关窍,都被反复咀嚼,“刻”进脑海深处。
配方制备中,有一道工序是“用马弗炉灼烧粉末混合物”,实验室里有4台炉具,30天不间断灼烧也只能生产百余公斤的“半成品”。“而我们的需求,以吨计量。”自2000年开始,李华已在炉边坚守25年,这份坚持早已融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日常。
灼烧之后是过筛,纵然李华把工服穿戴严实,但这些比胭脂还细腻的红色粉末还是能钻进衣领、袖口。待到下班卸下“盔甲”,同事们总笑着打趣:“看,咱们的‘红孩儿’又出炉了!”
25载寒来暑往,她的工作服永远比别人多一层绯红的底色——那是推进剂原材料在他生命里烙下的勋章。
从“神六”到“神二十”,刘学们、李华们与“神舟”系列共成长,为中国航天员遨游太空保驾护航,见证中国航空事业从追赶到引领。“每一步的跨越,都是激发我们航天人前行的动力。”刘学说。
“95后”握住航天事业接力棒
6月17日,看着梦舟载人飞船零高度逃逸飞行试验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完成,95后小伙胡云逸腼腆地笑了。
其中,航天42所为梦舟载人飞船提供了新逃逸火箭发动机推进剂配方,包括主发动机、分离发动机、姿态控制发动机三个方面。
“这是一项全新的挑战,没有现成的配方参考,没有成熟的测试标准。”参与姿态控制发动机配方研制的李伟介绍,8大项30多小项关键数据逐一验证,最简单的一项也需要20多天。“既要燃速高又要安全性好,既要燃温低又要能量大,在‘既要又要还要’中寻求最优解。”
一开始,李伟的严苛让胡云逸有点不适应,精心打磨的一厚沓设计方案,依然被批评“不够精细”。
一点点改,一步步试,胡云逸变得越来越“较真儿”。为了节省时间,他白天在襄阳的实验室调整方案,下班后坐高铁到发动机装药工厂熬夜进行测试,第二天上午再返回襄阳研究测试结果。
“以前只在新闻报道里仰望探月工程。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也能成为其中的一颗‘螺丝钉’,这感觉,真棒!”胡云逸说。
在浩瀚太空,每一寸进步,都浸满了航天人拼搏的汗水;每一次对太空的叩问,都是下一次探索的开始。
在一代代航天人不忘初心、赓续奋斗的时光里,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写就了壮美篇章,也必将在充满光荣和梦想的新征程上,“飞”得更高、更远、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