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赣江两岸(支点财经记者 陈勇 摄)
江西通过对接沪粤鄂等地,促进电子信息产业链深度协同,推动企业创新资源向制造基地集聚,实现产业集群高端化、绿色化发展。
登高远眺,赣江之水浩浩汤汤,千年滕王阁的飞檐与红谷滩区的玻璃幕墙在晨光中交相辉映。
这片曾以“物华天宝”著称的红土地,如今正以“电子璀璨”书写着新时代的产业传奇。
东望长三角的产业浪潮,南接粤港澳的创新脉动,北融长江经济带的浩荡气象,江西以独特的区位优势,在长江中游舞动出一条电子信息产业的光带。
2024年,这条光带绽放出1.16万亿元的耀眼光芒,不仅连续三年稳居“万亿俱乐部”,更以占全省规上工业总产值20.9%的比重、34.2%的增长贡献率,稳居全国第四,成为撑起江西工业脊梁的顶梁柱。
这不仅是数字的跃升,更是一曲“老区不老”的壮歌,在赣鄱大地的青山绿水间,奏响了中国制造向高端攀升的铿锵乐章。
江西电子信息产业异军突起的密码是什么?从革命老区到电子产业基地,江西做了什么?6月中旬,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支点杂志社联合湖北省社科院组成联合调研组,深入江西展开为期一周的调研。
龙头牵引:电子信息产业三年翻番破万亿
6月18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南昌高新区的薄雾,支点财经记者走进兆驰半导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兆驰”)的大厅,迎面占据整面墙的LED大屏上,“光兆未来 芯驰天下”八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恰如其分地诠释着这家企业的抱负。
这家由深圳市兆驰股份有限公司投资100亿元在南昌高新区设立的子公司,成立于2017年,仅用5年就实现了LED芯片月产能70万片(4寸片)、全球市场占有率前三的跨越式发展。其自主研发的Mini RGB显示芯片技术,填补了江西省该领域的空白。
在兆驰无尘车间的玻璃幕墙外,记者目睹了一场静默的“机械芭蕾”——16台AGV物流机器人沿着地面若隐若现的激光导引线滑行,它们的行进轨迹在中央控制室的数字孪生系统中,化作一道道流动的蓝色数据流。而在头顶的悬臂轨道上,六轴机械手正以0.003毫米的定位精度抓取晶圆,这个精度相当于能在头发丝上完成精准雕刻。
“3年前这个车间还需要几百名工人三班倒,现在只需要十几名工程师值守。”兆驰相关工作人员指着实时跳动的数据看板说。
在数万平方米的智能化厂房里,兆驰打造了全球产量最大的单体外延芯片产线,实现从蓝宝石平片到LED芯片的全工序自主制造。2022年新增的52腔MOCVD生产线投产后,月产能将突破百万片,跃居全球第二,跻身世界级LED芯片企业。
目前该公司已为木林森、海康威视等头部企业提供核心芯片,拥有两个省级研发中心、近400项专利申请,参与制定两项国际标准,并获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等多项称号。
6月18日,湖北省社科院专家与支点财经记者参观兆驰半导体有限公司展厅。(支点财经记者 陈勇 摄)
同年,另一家落户江西的龙头企业南昌华勤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勤”)也在全球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
“2017年我们刚落户时,这片厂房还是一片荒地。”华勤行政经理陈莉梅指着窗外的千亩产业园回忆。如今,这里已形成从研发设计到生产制造的完整产业链,3万名产业工人中,近千名是来自本地高校的毕业生。
2017年,总部在上海的华勤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南昌华勤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第二年又成立南昌勤胜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并先后建立南昌研发中心、第一及第二制造中心、千亿配套产业基地、千亿品牌物流结算中心等项目。其智能终端制造领域表现卓越,笔记本电脑ODM出货量市场份额居全球前四、内地第一,成为目前唯一打破台湾同行垄断并形成年度千万台销量规模的内资企业。
今年华勤技术获全国首批国家卓越智能工厂荣誉,在第二制造中心的智能车间,支点财经记者见到了正在测试组装手机的工程师团队。“这款产品的组装测试已超过万次”,车间负责人展示着测试数据,“我们每项程序都要经过几千上万次严苛检测。”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正是“江西制造”向“江西智造”跃升的缩影。
“江西智造”不只在南昌。
距离南昌390公里外的“稀土之都”赣州,正在以“创新+链式”模式打造电子信息产业新高地。
在赣州土生土长的企业中,作为较早从事铜箔生产的逸豪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逸豪”)无疑是颗闪耀的明星。
2022年9月,逸豪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挂牌上市。目前,逸豪以年产能10200吨电解铜箔跻身全国前十,并首创全自动金属基板生产线。
“我们通过延伸布局,已构建起从铜箔、覆铜板到PCB制造的完整产业链,其新建的智能工厂将实现年产值14.5亿元,产品重点服务5G、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逸豪新材料总经理刘磊向支点财经记者介绍。
逸豪这一发展路径不仅展现了江西制造的多元化布局,更彰显了地方企业向高端智能制造转型的坚定步伐。
暮色降临,逸豪产业园依然灯火通明。物流中心内,满载着铜箔的货车正驶向全球各地。
正是得益于兆驰、华勤、逸豪等龙头企业的强力牵引,江西电子信息产业一路高歌猛进,相继涌现出11家百亿级企业及2839家规上企业,产业规模从2019年突破4000亿元,到2022年实现翻番,且连续三年站稳万亿台阶。
逸豪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大楼(受访企业供图)
韧性密码:从数字化改造到产业生态革命
在南昌高新区龙旗电子的智能车间里,每45秒就有一台笔记本电脑完成组装下线;在晶能光电的Micro LED无尘室内,1200PPL的超微显示芯片正被封装进发往全国各地的防静电包装;而在南昌大学的实验室里,硅衬底LED发出的金黄光,其电光转换效率已达国际最高水平——这些看似独立的场景,共同勾勒出江西电子信息产业万亿版图的生动剖面。
2024年,当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面临周期性调整时,江西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全省电子信息制造业营收达1.16万亿元,同比增长6.7%。更值得关注的是,手机、计算机整机产量分别增长26.9%和44.9%,双双位居全国第四。从2019年突破4000亿元,到2022年站上万亿台阶,这条陡峭的增长曲线背后,是江西对产业规律的深刻把握。
“只有把产业的‘护城河’挖深,才能抵御外部冲击带来的风浪考验。”江西省工信厅厅长应炯表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增强产业韧性是关键。
为增强产业韧性,江西打出组合拳:数字化改造让1104家企业焕发新生,数千家企业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将研发周期缩短30%;“链主企业+配套基地”模式培育出11家百亿级企业,华勤带动形成的半小时供应圈,使库存周转天数比行业平均少数十天;全产业链集群培育出2839家规上企业,“链”上发力,构建起“芯光屏板链智网”的产业矩阵。
“我们能做到全球每四块LED显示屏就有一块‘江西造’。”南昌高新区相关负责人告诉支点财经记者。
为持续做优营商环境,南昌高新区政策力度也在不断加码。建立“政府+公司+专业机构”联动招商机制,大力推动产业链招商、专业招商、科技招商。
再加上江西地处长三角、珠三角和海峡西岸经济区交汇处,既得“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区位之便,又兼具“七山二水一分田”的生态屏障。
在这片18.7万平方公里的红土地上,赣州“稀土王国”的钨、稀土储量全国领先,为半导体材料提供了关键原材料;鹰潭“世界铜都”年产铜材400多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40%,构筑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更为关键的是,江西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智慧:在南昌高新区,赣江新区产业规划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环保要求实现动态平衡;在吉安电子信息产业带,山区县利用低廉的工业用地和富余劳动力,成功承接沿海产业转移。
“江西没有简单复制沿海模式,而是走出一条‘资源驱动+创新引领’的特色发展路径。”湖北省社科院中部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罗颖指出。
华勤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厂房(受访企业供图)
突围之路:合力破解“1+1>2”的区域协同命题
尽管江西电子信息产业已跻身“万亿俱乐部”,但“缺链少魂”的困境依然存在。
南昌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认为,目前江西电子产业仍存在产业链待完善、创新人才储备不足、用电成本较高等问题。与此同时,土地与人力成本持续攀升,曾经承接产业转移的成本优势正逐渐消弭。
江西省工信厅综合处调研员黄新伟表示,为补齐电子信息产业短板,该厅出台对应新政,聚焦“补链强链、创新驱动、营商优化、人才引育”四大方向发力。
纵向深耕政策发力,横向则可借区域联动破局。
“江西和湖北的电子信息产业均已迈入万亿元规模,两省联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是合力共建‘中部地区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的关键举措。”湖北省社科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所长汤鹏飞为鄂赣协同发展建言献策。
江西与湖北同处长江中游,电子信息产业互补性强。湖北强于“光芯屏端网”基础研发与装备,江西则强于终端制造与LED、VR硬件。
两省可着力构建“湖北装备+江西制造”供应体系,推动湖北装备企业在赣设立技术服务中心等举措。两地共建“飞地园区”与产业链联盟,重点在南昌设立“鄂赣电子信息合作园”,吸引湖北光模块、传感器企业配套集聚,共同打造“京九电子信息产业走廊”。湖北省社科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栗向阳建议。
中部六省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经济基础和产业结构具有一定相似性,但在经济发展战略制定和产业布局谋划上的沟通协调较少,尚未形成发展合力。
湖北、湖南、江西三省电子信息产业近年来呈现差异化发展格局,在各自优势领域形成了显著竞争力。
“湖北省是全球最大的光纤光缆研制基地、国内最大的光器件研制基地和国内最大的激光产业基地;江西省的智能终端与LED产业全球领先;湖南电子信息产业主要集中在新型显示、先进计算、人工智能等几大领域,且先进计算与人工智能加速崛起。在此基础上,三省可在差异化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协同合作,推动形成‘政策协同共商、产业协同共兴、资源协同共享’的电子信息产业联动发展新模式。”湖北省社科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陈丽媛建议。
这种合作不是简单的产业配套,而是基于各自优势的“长板共振”——湖北的“光”、湖南的“算力”与江西的“芯”,正在重构中部地区电子信息产业的生态格局。
更深层次的协同体现在要素流动上。“我们学校目前与武汉大学、中南大学等多所高校合作‘周末老师’、‘中部工程师共享计划’,让武汉、长沙的高校专家、研发人才以‘周末专家’身份参与江西项目、在江西等多个高校授课教学。”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罗海平说。
湖北省社科院中部发展研究所所长苏娜表示,近年来区域产业协作取得良好成效,有力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中部地区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加强与东部沿海地区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等途径加快发展步伐。例如,江西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在电子信息等领域深度合作,促进产业链协同,推动企业创新资源向制造基地集聚,实现产业集群高端化、绿色化发展。
面向未来,江西能否将万亿体量转化为创新质量,不仅取决于自身产业链的韧性建设,更在于能否与中部其他省份共同破解“1+1>2”的区域协同命题。
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中部省份需要从“物理聚集”走向“化学融合”,共同重构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新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