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坐落于大别山南麓,是英雄的故乡,更是信仰的高地。14万英烈用生命诠释的红色记忆,与“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奋斗、勇当前锋”的大别山精神血脉相连,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熠熠生辉的红色基因。在新时代法治建设的征程中,红安县以大别山精神为引领,将红色基因融入法治实践,在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为法治担当中书写了生动的时代答卷。
大别山精神最鲜明的底色是“信念”。在这片土地上,14万红安儿女为革命献出生命,董必武等先驱开创的红色法治事业,为新中国司法体系奠定了基石。今日的红安法治工作者,始终以红色精神为“根”,深入挖掘本地红色法治资源,将董必武纪念馆、七里坪革命法庭旧址等全国法治教育基地打造为“活的课堂”。党员干部在此聆听“行走的思政课”,中小学生通过“法治故事原址复活”感受历史,群众在“法景互融”的红色旅游线路上触摸法治初心。同时,红色基因的传承,让法治工作队伍始终保持“对党忠诚、为民服务”的政治本色,筑牢了新时代法治建设的信仰根基。
“每三名红军战士中就有一个是红安人,每四名红军英烈中就有一个是红安籍。”这句流传的话语,道出了红安人民与党的血肉联系。红安县法治工作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将红色法治精神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实践。在基层治理中,创新“铜锣联防”模式,融合刚性执法与柔性调解,构建起“平安红安”的共治共享格局;在乡村振兴中,培养“法律明白人”2000余人,推动法治力量扎根乡村,化解矛盾于田间地头;在公益诉讼中,检察机关以红色资源保护为切入点,修复革命旧址、打造法治景点,实现“法治为民、发展惠民”的双赢……红安县法治建设工作的每一步,都彰显着“人民至上”的初心使命,让法治温度浸润百姓生活。
大别山精神赋予红安法治工作者“勇当前锋”的魄力。面对法治建设的新挑战,红安敢于探索、善于创新,以“法治红安”为目标,构建“县-乡-村”三级法治文化阵地集群,省级法治标杆、乡镇特色阵地、美丽乡村法治元素交织成网;以数字化赋能司法服务,无人机巡查、卫星遥感技术守护绿水青山,智慧司法提升治理效能;以“红色+法治”融合路径,打造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让法治宣传与文旅发展同频共振;在服务大局中,以“法治护航”助力县域经济突破,GDP稳步增长,新兴产业集群崛起,红色老区正迈向高质量发展高地。
弘扬大别山精神,落实在法治建设上,关键在“传承”与“创新”的结合。红安县不仅修缮革命法庭旧址、珍藏最早法律文书,更通过建立红色法治遗存目录、完善展陈体系,让历史“说话”;不仅凝练“朴诚勇毅”的董必武家训,更将其转化为新时代法治建设者的行为准则。在队伍建设上,以党史学习教育、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为抓手,清除顽疾、锤炼作风,锻造出一支“信念坚定、执法为民”的铁军。红色法治精神的传承,正转化为推动法治社会建设的磅礴动能。
从黄麻起义时期的革命法庭到新时代法治建设,红安的实践印证了红色基因与法治建设的天然契合,大别山精神不是历史的尘封记忆,而是流淌在法治工作者血脉中的精神密码。它告诉我们:唯有将红色精神与法治实践深度融合,才能让老区焕新颜;唯有以人民为司法工作的坐标,才能让法治信仰扎根民心;唯有以担当破局、以创新赋能,才能让法治之路越走越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红安正以大别山精神为引领,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为法治担当,让红色基因在法治建设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通讯员高雨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