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赵秀琳 通讯员杨鑫、许豹、李鹏)晨曦微露,长江之上雨气渐消。在湖北交投集团投资建设、中交二航局负责施工的双柳长江大桥北岸施工现场,重逾百吨的主跨巨型钢箱梁在缆载吊机的精准操控下稳稳起吊,向着百米高空中的预定位置缓缓移动。建设者们在高空紧张有序地进行着毫米级的对接,智能监控系统上各项环境与结构参数实时跳动,大桥正以高标准、高效率、绿色化的施工实践,向着7月底大桥合龙目标稳步迈进。
国家重点工程加速推进,长江“东大门”新地标崛起
新港高速公路武汉双柳长江大桥及接线工程是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的G9906武汉都市圈环线重要组成部分,路线全长35.04公里,其中跨江主桥主跨1430米,宽50.5米,设计时速120公里,采用双向8车道标准建设,是目前长江上最宽的钢箱梁悬索桥,也是武汉“东大门”第一桥。截至目前,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42亿元,占总投资的89%,主桥已于6月13日启动钢箱梁吊装,接线工程全面转入二、三期工程交叉施工阶段。
主跨共设90个梁段,截至6月30日已完成28片钢箱梁吊装。为保障施工安全,项目公司超前谋划,针对梁段体积大、横向截面宽的特点,对缆载吊机进行设计改进,并全过程跟踪制作安装。首片钢箱梁试吊时,顺利完成1.1倍和1.25倍动载试验,各项参数均符合要求。
生态优先贯穿建设全程,守护长江“微笑天使”
项目联合湖北交投智能检测公司,为大桥配备“生态医生”,以数据绘制“生态地图”。在建设期间,对大桥跨江区域上下2公里范围以及临近涨渡湖区域,每年开展两次覆盖丰水期、枯水期、平水期的生态监测工作。根据鱼类洄游、鸟类繁殖等行为,调整设计方案,优化现场施工,大幅降低大桥施工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新洲双柳江段是武汉江豚活动最频繁的区域。为减少对江豚繁育区的影响,项目采用“一跨过江、水中不设桥墩”方案,将所有桩基退至岸上,并绕行近一公里避开生态核心区。针对涨渡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内鹭类繁殖地,项目部严格控制昼夜噪音在55分贝、45分贝以下,涉水桥梁选择枯水期施工,避开鸟类迁徙越冬期和繁育期夜晚作业。
此外,项目将建设国内少有的透光率78%的全封闭式遮光磨砂声屏障,全长400米、高6.8米,可有效避免鸟类误撞,计划于7月下旬开工、10月底建成。项目生态监测工程师李鹏表示:“通过环境DNA技术,我们已检测到中华鲟、胭脂鱼等濒危物种,为施工方案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创新技术赋能绿色施工,打造“零污染”工程
在污染防治方面,项目引进压滤技术,对施工期场站废水进行五级沉淀处理。通过将沉淀池内的泥浆挤压、过滤,分离为可直接排放的清水和易于运输的残渣,无污染化处理泥浆近3万方。
采用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全包围式设计的一体化智能筑塔机,使大部分高空作业在封闭环境中完成,大幅降低了施工噪音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首次在湖北长江大桥建设中采用工厂定制的全装配巡检维养系统,避免了现场焊接作业,并首次应用了材料利用率更高、绿色低碳更环保的粉末涂装替代传统油漆涂装。
此外,项目还拟通过设置桥面径流智能防控收集系统、污水处理系统,提高桥梁防护栏等级等措施,有效保护周边环境及长江珍稀物种多样性。
通途将至,助力武汉都市圈一体化
湖北交投双柳桥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汪西华表示:“在双柳长江大桥建设过程中,全体建设者始终将生态环境保护视为与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同等重要的生命线。长江大保护是国家战略,作为湖北交投集团投资建设的重点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我们不仅要建一座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百年大桥,更要确保工程建设全过程绿色、低碳、可持续,担当长江生态保护的‘脊梁’。”
双柳长江大桥建成后,武汉新洲到鄂州的行车距离将由一个半小时缩短为5分钟,这将极大地促进武汉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同时,项目将打通阳逻国际港到鄂州花湖机场、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与光谷的快速通道,完善和提升物流枢纽功能,促进“光谷”“星谷”联动融合发展,为区域经济腾飞注入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