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陈雯)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赓续非遗文化根脉,助力“工会+文旅”融合发展,6月25日—6月27日,在宣恩县总工会的精心组织下,宣恩县劳模工匠宣讲团出省进京,走进北京大学中文系,与50余名师生共赴一场匠心与非遗的深度对话。
活动中,6位来自宣恩不同领域的非遗传承人,通过非遗主题讲座、现场展示展演、互动体验等形式,向青年学子传递着宣恩精彩而鲜活的文化韵味。
湖北省劳动模范、宣恩县非遗传习所工会委员会主席、国家级非遗项目三棒鼓县级代表性传承人罗义杰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三棒鼓县级传承人柳发胜为同学们带来一堂生动的三棒鼓课。他们从三棒鼓的历史渊源、基本内容、技艺特点及传承保护几个方面进行细致讲解,一边讲解一边进行现场演示,带领学生进行连搅棒体验学习。首次接触这种非遗项目,同学们觉得新鲜有趣、不可思议。
荆楚工匠、吊脚楼营造技艺非遗传承人黄俊带领学生们了解土家吊脚楼所蕴含的营造技艺、建筑艺术特色、非遗传承等文化内涵。他从自己的木雕技艺学习经历聊起,结合自带的土家吊脚楼模型,为学生们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学生们从一座精巧的吊脚楼模型中切实感受到了吊脚楼营造技艺中的匠心独运。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家织锦(西兰卡普)传承人、土苗绣传承人、宣恩县民协副主席孙莉,对西兰卡普的起源和纹样、使用“三宝”工具、十二道工序作了十分详尽的介绍。为了让学生能够亲身体会土家织锦的工艺手法,孙莉老师不远万里将自己的织锦机器运到北京,手把手指导,让学生进行上机操作体验,沉浸式感受土家族传统织锦技艺的独特魅力。
宣恩县非遗传习所常务副所长、国家级非遗项目薅草锣鼓州级代表性传承人李万珩与省级非遗项目十姊妹歌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李美珍给大家带来了一堂民间音乐课。他们重点围绕高腔山歌和宣恩民歌,从民歌起源、高腔山歌源流、民歌唱腔分类、民歌基本内容、山歌民歌保护与传承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理论讲解。每讲到一个要点,老师们就现场示范,引来同学们的阵阵喝彩。
此次“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通过主题讲座、展示展演、互动体验等形式,推动高校学子深刻领会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同时依托课堂全方位展现宣恩特色鲜明的文化元素,推介仙山贡水、唱响宣恩声音,助力更多朋友认识宣恩、了解宣恩、走进宣恩,持续赋能“工会+文旅”融合发展,为宣恩文旅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