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近日,科研人员开始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猴脸识别,为秦岭地区的川金丝猴建立“户口档案”。每年3月中旬到5月是川金丝猴宝宝的出生季,而6月正是统计川金丝猴宝宝出生数量的最好时节。这种源自骨架识别的猴脸识别技术,同样适用于骨架结构比较明晰的其他灵长类及有蹄类动物,目前已延用于牛、马、羚牛等动物的观测。
昔日伐木通道成川金丝猴“生态走廊”
陕西秦岭的川金丝猴以及其他野生动物种群正在迅速恢复,得益于秦岭地区生态保护与修复。其中有一项鲜为人知的工程,历时20年,将1960公里的废弃道路变成了野生动物们的“交通要道”和“生命繁荣之路”。
眼前这片隐匿在秦岭核心区竹林苍翠、曲柳茂盛的林区,是川金丝猴群常常经过的迁徙通道,也被称为是不同种群间缔结姻亲、进行基因交流的“鹊桥”。这条野生动物们的交通要道,在20年之前曾经是一条为了砍伐木材而修建的运输道路。
中国动物学会灵长类分会首任理事长、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李保国称:“以前这儿全是伐木通道,这个道路在秦岭一共要1960公里。但是天然林采伐停止了以后,虽然不拉木头了,这个道路依然存在。道路对金丝猴栖息地影响很大,我们通过研究发现,必须在这个道路上每隔一段要种树,给金丝猴种树,让两边的种群连接起来,我们称之为‘生态廊道’。”
作为典型的树栖动物,川金丝猴高度依赖森林,连迁徙通行都需要在不同的树木间牵枝攀条、腾挪跳荡,整个过程几乎都从树上经过。据专家介绍,这是因为川金丝猴在地上活动风险很大。
为恢复川金丝猴的栖息地家园,被称为“秦岭猴王”的李保国教授带领团队,启动了这项艰巨而浩大的退路还林植树工程。种树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除了考虑川金丝猴的通行需要,还要备足它们四季的食物,此外还要考虑树种能否适应当地的水土。
李保国团队历时20年,种植20公顷森林,将20万公顷的碎片化林地连通一体,恢复了秦岭川金丝猴栖息地的原始版图。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虎豹数量增长明显 分布范围逐渐扩大
在位于吉林、黑龙江两省交界地带的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这段影像是最新监测到的东北豹栖息画面:一只东北豹带领两只幼崽在林间散步。数据显示,园区内虎豹数量从2017年试点之初的27只虎、42只豹,分别增长到现在70只和80只左右。
更为可喜的是,目前,已发现8个东北虎繁殖家族和10个东北豹繁殖家族,幼崽繁殖成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而作为虎豹主要猎物的梅花鹿、野猪、狍子等有蹄类动物,种群数量也较试点之初均增长一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