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湖湿地:一抹酒红火斑鸠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5-06-25 19:16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 万清平)6月25日,在湖北孝感朱湖国家湿地公园的晨雾中,一抹酒红如灵动的音符,掠过清风习习的菱角湖、绿色如茵的糯稻田,那是火斑鸠的身影,宛如滴入水中的胭脂,为这片湿地增添了别样的诗意。

曾经,火斑鸠在朱湖及长江中下游仅是匆匆过客。2023年4月,4只身披葡萄红色羽衣的火斑鸠首次现身朱湖湿地,成为这里的新纪录。短短两年,它们从“惊鸿一瞥”到“开枝散叶”,活动范围不断扩大,从零星个体发展成小群落,成为湿地的“常住居民”。

火斑鸠的安居并非偶然,这背后是朱湖湿地刀刃向内的生态革命。近年来,朱湖湿地以最严格+最友好的保持办法,3247.99公顷湿地保育区,626.87公顷恢复重建区,733.90公顷合理利用区织牢野生动植物“保护网”,周边5000公顷农田取缔高残留农药,重建火斑鸠的食物链;退田还湖,种植芦苇、荷花等净化水质,为鸟类提供隐蔽巢址;志愿者与专家组建“护鸟网络”,24小时监测栖息动态。这些努力让朱湖湿地焕发出勃勃生机,鸟类种类大幅增加,濒危物种接连现身,一度绝迹的长江珍稀鱼类鳤也重现府河。

“火斑鸠也有着自己的生存智慧。它们常与山斑鸠混群共生,借群体警戒规避天敌;繁殖时,雄鸟叼枝、雌鸟筑巢,将巢穴隐蔽于低枝。”长期跟踪监测该物种的朱湖湿地野生动物保护站负责人池清华绘声绘色地说,“火斑鸠就是生态晴雨表,它们的身影,为朱湖留下了红羽金浪交织的网红生态画卷。”

火斑鸠种群的扩张,印证了朱湖“微修复”模式的科学性。精准治理针对物种需求设计生境,社区赋能让农民转型生态管护员,跨域联动共建候鸟廊道,在朱湖区域徐徐展开一幅总面积达10000多公顷的“澴川山水图”。

火斑鸠(学名:Streptopelia tranquebarica),又称红鸠、红斑鸠、斑甲、红咖追、火鸪鹪,栖息于亚洲南部热带区,为一种小型鸠鸽,常见于平原、草地成群觅食。分布于印度、尼泊尔、不丹、孟加拉、缅甸、中南半岛、菲律宾以及中国大陆的自华北以南各地、西抵四川、西藏、长江以北各地等地,主要栖息于开阔田野以及村庄附近。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

该物种被列入中国国家林草局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生态、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