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聚焦随州③丨地方美味端上世界餐桌,“中国香菇之乡”的跃迁之路

支点财经 2025-06-20 15:51

随州花菇(随县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供图)

当下关键在于加强精深加工产品研发,挖掘品牌价值,同时加大“走出去”力度,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世界香菇看中国,中国香菇看随州。

随州是闻名遐迩的“中国香菇之乡”,共有30万人从事香菇制棒、种植、加工和销售,全产业链产值达到500亿元。目前,随州建成全国最大的食用菌交易集散地、全国最大的食用菌出口基地,实现了“买全国、卖世界”,出口额稳居全省第一。4月中旬,由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发布的2024中国食药用菌区域品牌价值榜单中,“随州香菇”以区域品牌价值205.80亿元,连续三年雄居榜首。

5月22日,乙巳年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随州香菇产业高质量发展推介会在随州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香菇产业领域权威专家、行业嘉宾、企业代表等参加盛会,共谋推进随州香菇产业共建、品牌共创、价值共享。

小小香菇,何以成为农民“致富伞”?何以畅销海外市场?近日,支点财经记者深入随州香菇种植基地、智能加工车间、交易市场,对话菇农、企业负责人与行业专家,探访香菇产业从田间到全球餐桌背后的“菇”事。

科技赋能

随州香菇优品率超85%

香菇被称为菌类中的“灵芝草”、民间“山珍”。随州处于南北交汇地带,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本身就是一个“天然养菇场”,天时地利让随州香菇品质优良。

5月16日下午,随县三里岗镇吉祥寺村,湖北长久菌业有限公司的恒温菌种保藏箱内,一排排存放菌株的玻璃试管整齐码放,试管内隐约可见白色的菌丝。

“随州香菇好,得益于优越的地理条件,但要长久好下去,菌种就一定要好。”该公司总经理黄天骥向支点财经记者介绍,作为全省食用菌一级菌种生产企业,长久菌业目前拥有565份食用菌种质资源菌株,其中三分之二都是香菇菌株。

香菇种植过程中,受气候环境、栽培技术的变化等影响,品种容易出现老化、变异现象,导致产量变低、质量变差甚至烂袋等问题,影响菇农增收。“这就需要不断选育新品种。”黄天骥说,育种是一个千挑万选的艰苦过程,“100个品种里,能选育出一个优秀品种就算是幸运的。”

近年来,长久菌业与华中农业大学、上海市农科院共同开展食用菌新品种选育、新技术研发、标准化栽培技术等科研工作,成功选育了目前湖北省认定仅有的两个香菇新品种“久香秋7”和“秋香607”,实现了随州市自主研发香菇新品种零的突破。

为全面提升菌种自主选育能力,随州成立湖北香菇产业技术研究院、随州香菇科研推广中心,成功选育4个香菇新品种,并获得农业农村部备案;大力支持长久菌业等4家企业获得一级菌种生产经营资质,实现“繁育推一体化”,为全国香菇产业发展提供优质种源。目前,该市香菇菌种年产量达5000万公斤,占全国总产量10%以上。

好原料造就好产品。据农业农村部权威机构检测,随州香菇粗多糖和干物质含量名列全国香菇榜首,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名列前茅,富含活性多糖和硒,综合评定为“外观品质优良,内在品质上乘”。

不仅是育种,科技创新也贯穿着随州香菇的成长始终。

逸村、隆兴、庆丰等16家食用菌生产设备制造企业,拥有发明专利50余项,掌握着育菇“密码”;炎顺、塔儿山等90多家香菇生产企业建成智能化生产基地,通过手机远程调控遮阳网开合度、菌棒生长环境温度,大幅提升出菇稳定性。

这些硬核科技赋能,让“随州香菇”具有国内领先的稳定产出和优品率——“随州香菇”优品率超85%,年产量稳定在80万吨左右,约占全省总产量45%。精品白花菇产出率高至70%,其产量占全国同类花菇总量50%以上,优品率超全国均值15%。

好品质才有好价格。2024年,随州香菇销售总量占全国干菇交易量的20%,随州干菇均价较全国高30%,出口产品均价超全国出口均价50%,内销零售均价高于同类产品40%。

品源(随州)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员工在包装出口的香菇辣酱。(随州市农业农村局供图)

做强品牌

“随州香菇”端上60余个国家和地区餐桌

农产品产得好,更要卖得好。

走进位于随州高新区的品源(随州)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称品源公司),菇香和着酱香,扑鼻而来。车间内,生产线井然有序,一罐罐香菇酱如士兵般鱼贯而出,在工人的分拣打包下奔赴国内外的餐桌。

品源公司成立于2011年,以生产出口干香菇起家,发展迅猛,很快成为随州市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中的“佼佼者”。2012年2月,品源公司第一个载满干香菇的货柜运出国门,当年出口额达800万美元。

可惜好景不长。2016年初,随着全国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干香菇出口“内卷”严重,许多香菇企业因投入大量资金囤货而陷入困境。“干菇没啥技术含量,同质化竞争激烈,整个市场供大于求。你不卖、人家卖,利润越来越薄。”品源公司副总经理张涛说。

数据显示,2014年至2019年,全国香菇产量从769万吨猛增至1115.9万吨,鲜香菇、干香菇及香菇加工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品源公司的经历是随州香菇产业外贸“瓶颈期”的一个缩影。2018年之前,随州香菇产业出口品种较为单一,基本是干香菇,堆头大、附加值低,且市场过于集中,主要在东南亚。

如何破局?一批“菇勇者”纷纷走出国门,重新考察市场。

他们注意到,不同于老一辈华人华侨保留熬汤、炒菜等中国传统烹饪习惯,年轻一代饮食习惯更偏西化,喜欢面包、牛排,离不开各种蘸酱和罐头,老干妈辣椒酱、郫县豆瓣酱等在国外走俏正是捕捉到这一商机。

“这是一个全新、巨大的市场。”张涛介绍,公司经过国内外深入考察,历时30个月,于2017年研发出“菇的辣克 GOOD LUCK”系列香菇酱,获得湖北省香菇酱出口首张“通行证”。2018年,首批20万瓶、价值50万美元的香菇酱出口至泰国曼谷,填补全省香菇深加工产品出口的空白。短短两年,“菇的辣克”出口值就达1.2亿美元。

“之前的干香菇客户纷纷转为香菇酱客户。”张涛说,2024年,品源公司出口的香菇酱彻底告别代加工,实现100%自主品牌出口。

就在不久前,该公司菇的辣克GOODLUCK辣酱通过美国非转基因认证,正式叩开美国本土商超大门。“我们与美国华人商会签下3亿美元订单,菇的辣克GOODLUCK系列产品将全面进入美国本土6万家大型连锁商超。此外,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的华人商会也纷纷向我们表达了强烈合作意向。”张涛表示。

“菇的辣克”的走红,极大鼓舞了同行。多家企业纷纷聚焦香菇深加工领域,各显其能——

随州另一家农业龙头企业裕国菇业,在行业内首家通过美国食品安全FDA认证,其研究开发的香菇浓缩汁、香菇多糖等产品,一推出就获得市场广泛认可,其中香菇多糖产品上市两个月便实现出口900余万美元,近6年累计实现出口近8亿美元。

泰国人喜食辣、酸,越南人口味微甜。湖北原木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细分市场、精准营销,联合海内外3家企业,根据不同国家饮食习惯,开发出多种口味的香菇酱、香菇脆。

从干香菇到香菇酱、香菇浓缩汁、香菇辣条、香菇保健饮品等精深加工产品,随州香菇“朋友圈”规模不断扩大,精深加工产品出口占比提升至90%以上,产品远销60余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额连续21年位居湖北省首位。

张涛坦言,客户愿意为企业买单,其实看中的还是“随州香菇”这块金字招牌。

“品牌是‘土特产’走向市场的通行证。”随州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总农艺师鲁建介绍,随州整合“弱、小、散”品牌,构建“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矩阵,通过制定行业标准、举办国际香菇博览会等举措,推动“随州香菇”区域品牌价值达205.80亿元,位居全国食用菌榜首。

2024年11月8日,武汉农博会,市民在随州香菇展台参观。(支点财经记者 任勇 摄)

点“菇”成金

全产业链产值突破500亿元

“中国香菇之乡”“中国花菇之乡”、中国外贸转型升级出口(食用菌)示范基地、中国特色农产品(香菇)优势区……随州香菇成为靓丽名片,除了天时地利,人和至关重要。

从炎帝神农在厉山镇植五谷、尝百草发现香菇,到1978年华中农业大学杨新美教授在随县三里岗镇试种段木香菇成功,到如今“集中制袋、分户出菇”技术模式领跑全国。随州人以“种菇如种粮”的执着,构建起从菌种培育、种植加工到外贸出口的完整产业链,将一朵小香菇做成了富民大产业。

随县军成菌业种植合作社是随州市规模较大的香菇种植基地之一。合作社负责人汤成向支点财经记者介绍,合作社包制袋、包成活、包技术、包销售。菇农一个大棚可种植7000多棒香菇,每棒只交5角钱服务费,每个大棚利润2.8万元左右。在基地务工的黄霞一脸满足,“平时干杂活一天能挣六七十块钱。如果是在拌料、装料旺季,每天能挣200多元!”

2024年,随州香菇产业发展再创历史新高:香菇种植规模4亿袋,居全国香菇四大主产区之首;年产鲜菇近80万吨,70%以上是高品质花菇,占全国花菇市场的一半以上;拥有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10家、市级龙头企业32家,种植规模超500万棒香菇专业镇17个,带动菇农人均增收超2.5万元,全产业链产值500亿元。

除了不断完善的产业链,面对日益增多的全球挑战,建设有韧性的供应链是随州香菇产业新的课题。

为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随县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引进国联股份,与长江产业投资集团、本地企业共同组建湖北省香菇供应链公司,搭建了集互联网交易、冷链仓储、产融协同、数字化管控“四大功能”为一体的香菇供应链平台,开发全国首个“菇多多”线上交易网络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一站式采购、拼单集采、竞价拍卖等服务,目前已有320家企业、5家金融机构、4家物流公司实现链上精准对接,平台交易额超3.5亿元。

湖北香菇集团借助省供应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推动“随菇入港”,冷链鲜菇直达大湾区1.3万吨,立足随县、辐射全省,为鄂西北香菇产业集群10家核心企业提供供应链服务,全年营收达10亿元。

5月22日的湖北随州香菇产业高质量发展推介会上,湖北省长江新材有限公司与湖北机场集团航空供应链有限公司签约,航空供应链公司入驻中国香菇智慧交易城加工中心。

据悉,航空供应链公司将依托武汉天河机场、鄂州花湖机场“双枢纽”航空物流网络,打造覆盖全国主要城市的24小时鲜菇配送体系,并实现全球主要市场72小时送达目标,这无疑为随州香菇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目前,该合作项目已进入设备安装阶段,预计6月底投产。

内外挤压

“双循环”助力产业跃迁

挑战依然存在。

在随县殷店镇,菇农李志平道出担忧:“现在人工、原材料成本不断上涨,利润空间被压缩。”

军成菌业种植合作社负责人汤成也表示:“相比前几年,钱没那么好赚了。区域竞争激烈,河北等地香菇产量上升,市场上产能过剩,受大环境影响,出口也有所下降,现在主要以内销和电商为主。”

支点财经记者在走访中发现,部分中小种植户仍依赖传统种植方式,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且一些种植户多依赖本地适应性强的品种,生长周期长且出菇潮次分散,工厂化很难取代传统方式。此外,国际贸易摩擦不断、绿色壁垒等问题,也对香菇出口带来不确定性。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随州香菇”如何继续保持优势地位,打造千亿产业?企业如何加快融入“双循环”,为自身发展找到“下一个出口”?

“随州不仅是全国现代香菇产业起源地,更是世界高品质香菇黄金产区。不过,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随州香菇乃至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中国食用菌协会副会长、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长田表示,国际市场上,贸易壁垒层出不穷,产品出口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国内市场上,“随州香菇”虽然知名度较高,但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同时,从产业内部来看,尽管在菌种、种植和加工技术上有了一定成果,但与国际顶尖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着随州香菇产业向更高层次迈进。

“我们一定要高度关注这些问题,要想实现随州香菇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是核心驱动力。随州应进一步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用合作,在菌种选育攻关、栽培技术创新、产品精深加工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致力于培育出产量更高、品质更优、抗逆性更强的菌种,开发出如高端保健品、生物制药原料等新产品。”李长田说。

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程虹带领团队对“随州香菇”发展进行了实地调研,共收集了超20万字的数据及分析资料。

“我们经过反复推演和计算,确定随州香菇产业未来5年每年可实现16%的平均增幅,到2030年将实现千亿产值的飞跃。”在程虹看来,随州香菇以龟背纹白柄短、肉厚嫩爽醇香的高品质特性闻名海内外,当下关键在于进一步挖掘品牌价值,可结合炎帝故里、农耕文化讲好香菇品牌故事,同时以电商生态为抓手,将“中国香菇之乡”文化底蕴融入产品叙事,助力达成千亿级农产品加工集群目标。

把脉随州香菇产业,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原副代表、中国世贸组织研究会原会长崇泉建议“两条腿”走路:“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大精深加工产品研发,以质取胜,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做大做强国内市场;进一步加大‘走出去’力度,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打造国际知名品牌,为助力中国建设贸易强国、促进全球农业贸易繁荣贡献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