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武汉东湖高新区的荆门科技创新(武汉)离岸中心(该中心供图)
“科创飞地”想要发挥实效,首先要加强“飞入地”与“飞出地”双方的合作沟通,而厘清两者的利益纠葛是合作的必要条件。
6月5日,荆门科技创新(武汉)离岸中心正式开园仅一个多月,在运营公司的牵线搭桥下,来自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的6名导师已与20家首批入驻企业建立链接,为企业提供项目评估、咨询指导等服务。
离岸科创中心,又称“科创飞地”,是一地在异地设立科创园区或科创平台,通过跨区域对接科创要素和产业要素,从“飞入地”汲取技术、资金、人才等资源,为“飞出地”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瞄准“科创飞地”这一破解创新资源匮乏、产业升级滞后的关键抓手,湖北多地探索“研发在武汉、转化在本地,孵化在武汉、加速在本地”的省会飞地以及连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省际飞地模式。
截至目前,全省在汉和省外已建成投入运营的离岸科创园区超过24家,黄石、黄冈、咸宁、随州等多个市州已陆续在武汉布局离岸科创中心;鄂州、十堰、黄石等地积极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打造科创飞地。
湖北离岸科创中心建设成效如何?面临哪些挑战?未来如何优化?近期,支点财经记者进行了调查。
“科创飞地”借智起飞
5月26日,在位于东湖高新区的黄石(武汉)离岸科创园内,中科光芯(湖北)光电科技有限公司40余名研发人员正紧锣密鼓地开展光组件、光模块等产品的研发。
中科光芯总部位于福建,是一家专注光芯片及器件研发与量产的高新技术企业。2023年,该公司通过招商引资落户黄石,次年入驻黄石(武汉)离岸科创园。
“依托武汉的人才优势和便利的信息来源,我们已经做到武汉研发、黄石生产。”该公司研发中心负责人孙万英坦言,公司在湖北布局光电子信息应用端产品研发,中国光谷已形成完整的光电子信息产业链,入驻科创园后,不仅能更好链接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科研资源,还能深度对接产业资源,助推企业发展。
中科光芯是众多入驻离岸科创企业的代表之一。支点财经记者采访入驻离岸科创中心的多家企业,其相关负责人均表示,离岸科创中心为企业发展带来的最大优势便是有效对接了先发地区优质的科创要素。
“核心在于‘借智’。”湖北省科技厅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于地方而言,建立离岸科创中心,目的是到异地招才引智,将大城市的科创资源与当地的产业空间等优势结合,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围绕这一核心,湖北各市州近年来纷纷布局离岸科创中心:2021年,黄石成为湖北首个“吃螃蟹”的市州,随后,黄冈、咸宁、随州、荆门等多地跟进。目前,全省仅襄阳、宜昌、神农架和潜江尚未建设离岸科创中心。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在武汉布局的离岸科创中心中,约70%选址光谷。鄂州市科技局副局长饶伟称,主要瞄准了光谷科创大走廊的战略发展,充分对接光谷的人才、科创和产业优势。
结合不同市州的产业规划,各地离岸科创中心在规模、运营等方面更加因地制宜。
如鄂州(武汉)离岸科创中心,因毗邻武汉且随着武汉新城鄂州片区建设提速,该中心便主打“小而美、小而特”,总面积1200多平方米,聚焦大健康产业,成为企业转移至武汉新城的“中转站”。该中心首批入驻的6家企业中,已有3家转移至武汉新城。
再如荆门科技创新(武汉)离岸中心,以帮助本地企业突破产业瓶颈为核心,该中心重点筛选荆门本地产值1亿元至10亿元之间的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市场化运营模式帮企业更好地对接高校科研和地方产业资源。
除在武汉成立离岸科创中心外,近几年黄石、十堰、鄂州等地已跨省布局:2022年底,黄石(上海)离岸科创中心在上海市开园;2024年,十堰(深圳)离岸科创中心和十堰(上海)离岸科创中心相继挂牌;今年2月,鄂州(北京)离岸科创中心揭牌。
饶伟介绍,鄂州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空间大,在北京布局离岸科创中心,瞄准的是北京全国领先的人工智能资源;黄石则将希望通过链接长三角,实现资本对接、产业招商、科技孵化等;十堰在上海、深圳两地布局,分别意在借力发展汽车产业与低空经济。
目前,离岸科创中心成效初显。黄石(武汉)离岸科创园作为湖北省科创飞地示范园,已吸纳百余名科研人员为黄石企业发展赋能,其光电子信息产业深度融入武汉都市圈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武汉产业链上下游供应商为黄石企业提供配套支持。
鄂州(北京)离岸科创中心引进的AI机器人领域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北京灵办即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计划在鄂州落地产业化项目。借助十堰(上海)离岸科创中心,觅亿汽车与阿塞拜疆里士满公司签约,助力“十堰造”汽车出口。
鄂州(武汉)离岸科创中心展示大厅(该中心供图)
“三无”难题亟待解决
尽管离岸科创中心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发展仍面临挑战。多位业内人士表示,湖北离岸科创中心面临“三无”困境:无完善的行业建设运营模式、无统一规范的行业标准、无省级层面的行业支持政策。
在运营模式层面,当前湖北各市州建设的离岸科创中心,规模从500平方米到5万平方米不等,投入资金从100万元到4亿元不等,差距巨大。园区功能集中在写字楼,导致部分功能受限。此外,市场化运营机制缺乏。
如鄂州(武汉)离岸科创中心所在的武汉高科医疗器械产业园,因无法满足企业排污需求,导致部分需要在此研发试验的企业无法落户。“企业有意向、有需求,但问题无法解决,我们也很被动。”该中心运营公司鄂州昌益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朱俊霖说。
在运营机制上,黄石、鄂州等多家离岸科创中心运营方均为当地国企下属公司,仅有少数采取市场化运营模式。荆门(武汉)离岸科创中心是为数不多引入市场化运营公司的科创中心,其运营方上海智链合创科技有限公司拥有完善的智慧园区服务系统。
上海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郝身永曾指出,科创飞地运营需秉持“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的理念,应选择能够链接飞入地科技资源和专业化服务能力强的运营主体。
在行业标准层面,长江经济带(湖北)离岸科创联盟筹备负责人王关云介绍,湖北离岸科创中心缺乏科学的选址评估体系和管理体系,财政、国企、运营机构、区县、科技部门之间的关系尚未理顺,没有规范的标准指引。在行业支持政策层面,目前湖北省级层面尚未出台针对市州离岸科创中心的支持政策与指引文件,市州离岸科创中心开展的工作远超孵化器,但未能享受类似孵化器的政策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支点财经记者了解到,当前湖北省级层面尚未明确离岸科创中心的主管部门,主体责任仍在“飞出地”政府。
放眼全国,长三角作为较早布局“科创飞地”的地区,已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专业化运营”的模式。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吴传清建议,湖北可借鉴长三角地区“科创飞地”的实践经验。
如2021年浙江省科技厅、中共浙江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支持省际科创飞地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科创飞地的企业研发创新中心、高端人才服务中心、新兴产业孵化中心和产业协同发展中心的功能定位,并明确相应的政策措施,如入驻企业可根据自身发展需要选择在飞入地或飞出地注册,或依法在两地分别注册;支持入驻企业向注册地科技部门申报科技型中小企业,评审符合条件的计入飞出地政府内部考核指标;支持地方政府根据具体合作情况与飞入地建立健全利益分享和补偿机制等。
今年4月,安徽省出台《安徽省推进长三角科创飞地建设发展的实施意见(试行)》,明确科创飞地全职引进且社保、个人所得税缴纳均在安徽的高层次人才,视同安徽省引进的人才,享受同等人才待遇;对社保、个人所得税缴纳在飞入地且在科创飞地持续工作一年以上的全职引进高层次人才,视同省级层面柔性引进人才,可申报相应人才项目等。该实施意见由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科学技术厅联合印发。
这些政策,不仅明确了科创飞地在省级层面的指导单位,也明确了离岸科创中心的“官方身份”,一定程度上理清了相关部门、运营机构之间的关系。
吴传清认为,当下需积极促进跨行政区“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两只手”作用,创新协调发展机制与政策,多元主体共推“创新飞地”建设和发展。
共建创新共同体
5月28日,由武汉都市圈发展协调机制办公室指导、武汉产业基金主办的长江经济带(湖北)离岸科创联盟在咸宁(武汉)离岸科创中心发起设立,这是全国首个由都市圈城市发起的离岸科创联盟。
当天,黄石、咸宁、黄冈、荆门、鄂州等在汉离岸科创中心运营机构集中签约,各园区将充分发挥联盟的平台作用,整合武汉与都市圈城市的科技创新资源,建立资源共享机制。
“成立离岸科创联盟很有必要性。”王关云说,联盟旨在解决当下离岸科创行业无标准、政策缺失、交流不足、合力薄弱等问题,以制定标准争取政策、汇聚资源促进信息共享、加强行业交流等为主要任务。联盟参与机构包括科创园区投资机构、运营机构、基金公司、银行以及科研院所、科研服务机构等。
吴传清认为,离岸科创联盟的成立走出了湖北共建创新共同体的第一步,但真正的创新共同体需要飞入地、飞出地政府、企业、开发区等利益相关方协力合作。
安徽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和安徽省农村与社会科技发展中心曾从理论角度搭建出“科创飞地”嵌入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运行机制。
该机制以飞入地与飞出地的双方视角,厘清“科创飞地”建设运营多方主体的相互关系。从飞入地视角来看,飞入地内部的创新网络包括运营团队、入驻企业与人才等核心要素,飞入地外部创新网络包括政府、科研院所、中介服务组织等关键参与者。从飞出地视角来看,当地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都希望通过“科创飞地”来获取信息、技术、资本等。
因此,“科创飞地”想要发挥实效,首先要加强“飞入地”与“飞出地”双方的合作沟通,而厘清两者的利益纠葛是合作的必要条件。郝身永认为,在科创飞地的发展中,飞入地与飞出地的利益纠葛主要体现在税收分享问题、重要统计指标分享问题以及飞地兼营招商与飞入地担忧“抢商”问题。
对此,多名离岸科创中心运营公司负责人呼吁,省级层面应明确主管部门,并出台相关政策,推动地方健全利益分享与补偿机制,并建立长效沟通协调机制。例如,可探索光谷与市州的税收分成机制,落实“全域协同”发展思路。
在重要统计指标分享问题上,可参考浙江、安徽等出台的省级政策,明确入驻离岸科创中心的企业考核指标的归属地。浙江省更是从资源集聚与利用、科研攻关与联动、人才引育与服务、产业培育与协同发展等方面细化了创新飞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建设科创飞地,要始终坚守‘初心’。”吴传清认为,无论是飞入地还是飞出地,都要算总账、算长远账,构建合作共赢的科创生态。(记者 张宵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