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点赋能 宜都都宜㉞】网评:让人才与宜都“宜”起成长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2025-06-09 19:54

网评大赛宣传图片.jpg.jpg

宜都,这颗长江与清江交汇处的“两江明珠”,不仅是巴楚文化交融的千年古城,作为县域经济的“领头雁”,在人才培养的“试验田”留下了璀璨成果。近年来,宜都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持续创优人才集聚新路径,着力打造“青年友好型城市”,让人才与宜都“宜”起成长,为支点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宜都人才战略的突破,始于对“唯学历论”的大胆破除。要想充分发掘人才资源,深化人才评价改革是必不可缺的。宜都大胆出台《“技兴宜都”本土工匠、技能大师引领作用发挥试点工作方案》,匠心独运地建立覆盖多领域的本土工匠信息库,首批覆盖制造业、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领域87名技能人才入库。杨昌兵、吴辉青等6人获评“宜都市第七届拔尖人才”,与高学历人才同享殊荣。技能人才头顶的“学历天花板”被彻底打破,宜都为他们铺就了宽阔的上升通途。

破除旧桎梏,更需建立新机制。宜都针对过往“撒胡椒面”式激励的弊端,精准构建支持体系,点燃人才创新引擎。宜都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对企业和人才团队开展大额奖补。每年投入3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企业技术攻关,对研发“四首”产品的用人主体奖励更是高达1000万元。重点支持人才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产业化项目配套资助额度可达500万元。政策精准滴灌换来累累硕果:宜都313家规上工业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贡献了70%的工业产值和95%的发明专利,印证了新机制展现出宜都创新驱动的澎湃动力。

打破“闭门造车”的培养窠臼,搭建产教融合新平台。宜都创新推出“五业联动”+“三班制”培训机制,依托4家企业技能助企工作站和15个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打造“培训+取证+体验+招聘+就业”闭环服务链。根据主导产业及特色优势产业的培训需求,大力培育“宜都焊工”“宜都圆梦叉车工”“宜都电工”“宜都橘工”四大劳务品牌,其中“宜都圆梦叉车工”入选湖北省重点劳务品牌资源库,培养输送技能人才3200余名,就业增收明显。市就业训练中心与职教中心、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实现培训学时互认、师资共享。这种开放融合模式,让技能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实现了“无缝焊接”。

破除人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梗阻,宜都精心构建全周期保障生态。在宜都,人才可享子女入学优先、看病就医优诊、园区专线公交等贴心服务。全国首创的住房储备金制度,让中专以上在校学生提前积累安居资本。购房最高25万元的首付补贴券,已兑现超3000张。从“一张床”到“一间房”再到“一套房”,人才安居乐业的阶梯清晰可见。

人才生态的持续优化,让宜都从人才“流出地”蝶变为强劲“磁场”。武汉理工大学博士赵涛揭榜宜昌技术需求后,举家从武汉迁往宜都创办光致科技;法国索邦大学博士杨蕾在参与航空学院建设时,敏锐捕捉机遇推动成立宜昌低空经济协会。高层次人才与本土技能大师交相辉映,绘就“群贤毕至”的生动图景。2024年宜都引进重点高校紧缺人才200余人,柔性联结专家50余人,人才总量实现跨越式增长。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打好人才“破立组合拳”,唯有坚决破除陈规旧制,方能建立适应新时代需求的人才治理体系;只有打破人才发展的“玻璃门”,才能搭建多元成长的“立交桥”;必须摆脱“重引进轻培育”的路径依赖,才能构建生生不息的人才生态链。从焊枪迸发的火花到实验室不灭的灯火,从柑橘园里的新技术到产值百亿的产业集群,宜都以制度创新的“火种”点燃了人才创新的燎原之火。当千帆竞发的县域经济迈向新阶段,宜都经验铿锵作答,人才与城市共同成长的故事,永远是最磅礴的发展诗篇。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许雄琛(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网评团队、江汉区委组织部)

责编:闻玉强

征稿启事

【投稿方式】来稿请投指定邮箱:ydsjwpzjhd@163.com,邮件标题格式为:【宜都市首届网评大赛】+类别+单位+姓名+参赛作品标题,作品文末请附作者联系方式等信息,便于沟通。详情点击:“支点赋能 宜都都宜”宜都市首届网评大赛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