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龙飞机借力本地职业教育资源,开展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助力荆门低空经济全产业链发展。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诗秋
通讯员 陈玲 袁开华 黄晨飞
作为全国首批、湖北唯一的国家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荆门市将低空经济作为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之一。截至2024年底,该市已形成低空经济全产业链,无人机物流、航空应急救援等领域的人才需求,正以年均30%的速度递增。
低空经济涉及研发制造、运营服务、场景应用等多个环节,对人才的实践能力、技术适配性等要求较高。荆门市3所本科、高职院校主动对接产业需求,开设低空经济相关专业,培育近2000名在校生成为新兴产业人才。
精准对接产业需求
5月26日,在荆楚理工学院腐蚀防护与控制创新中心实验室里,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的学生正围绕AG50轻型飞机机身防腐涂层开展盐雾试验。“经过1200小时连续测试新型涂层,飞行器使用寿命从5年提升至8年。”这一由校企联合攻关的技术成果,已应用于中国特种飞行器研究所(以下简称“特飞所”)研发的量产机型,并向晨龙飞机等本地通航企业推广。
荆楚理工学院是荆门市唯一的本科高校,其通航学院聚焦航空装备研发与制造领域技术骨干培养。2023年,通航学院与特飞所深化合作,共建科研平台与实习实训基地,吸引特飞所10余名专家入驻。在联合开展的AG50轻型运动飞机机身防腐技术研发中,学院学生全程参与数据实时采集、涂层性能分析等环节,在专家指导下完成3篇SCI论文发表。
“通过教学及研发的闭环培养模式,毕业生平均提前半年达到企业技术骨干能力要求。”荆楚理工学院通航学院航空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负责人唐燕华介绍,目前通航学院在校生近260人,毕业生超60%扎根本地通航产业链,成为低空经济研发制造环节的核心力量。去年11月,学院与通航企业签署新一轮产学研合作协议,明确在低空新质装备研发、适航认证技术等领域深化协同联动。
在漳河之畔的荆门通用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的对接正紧锣密鼓推进。5月27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该校招生办,看到正在更新的2025年招生简章。展板上,飞行器数字化制造技术等8个新设专业计划招生1300人。
院长王新生介绍,以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为例,2025年我国无人机产业人才缺口将超150万人,仅物流配送、农业植保等领域的需求就高达数十万人,而全省专业培训机构不足十家,学校通过设置相关专业精准对接产业需求。
作为2023年由荆门技师学院升格的高职院校,该校以通用航空产业为主要服务对象,这类学校全国仅有4所。
两年前,该校与京东共建“智能供应链产业学院”,提供60余架飞行器开展模拟飞行、维修调试等全程教学。
无人机实训室里,专业负责人陈于耕指导学生拆解设备,讲解不同应用场景的作业参数:“农林植保机作业高度需控制在30米内,测绘无人机需实时调整地形参数。”
大二学生李羿博已熟练掌握5种机型的操作:“原以为无人机只是航拍玩具,现在我觉得它是低空经济的核心载体之一。”根据教学计划,学生需完成100小时模拟飞行、50次真机实操及5个企业项目,毕业时平均掌握3种机型的操控与维修能力。
学生毕业即可上岗
“专业兴起时间短,超七成教师从机电、电子信息等专业跨界转岗,无人机空气动力学等细分领域的教学经验不足。”荆门职业学院院长李立坦言,作为2016年成立的公办高职院校,面对技术迭代快、师资储备少的双重挑战,该校通过开展校企合作寻找破局之路。
4月下旬,该学院与朗高低空飞行服务保障(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朗高公司”)签约共建“低空经济产业学院”,打造“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场景应用”产教融合平台,预计年输送复合型技术人才300名以上。朗高公司作为国内少数具备全周期服务能力的低空经济服务商,将选派拥有民航局无人机执照考官资质的工程师担任兼职教师,定期入校开展飞行实训与案例教学。同时,院校教师分批进驻企业研发中心,参与实际项目,形成“教师进企业、工程师进校园”的双向流动机制。
据悉,荆门市总投资50亿元的低空经济产业园正加快建设,聚焦通用航空器研发制造、低空物流等领域。“校企合作是破解人才供需矛盾的关键。”荆门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邹灏介绍,该校构建“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体系,学生在校可考取无人机驾驶员执照,该证书具备商业飞行资质,市场认可度高,毕业即可上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