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范天汝 通讯员常静、江盈 编辑何海燕)从脊柱侧弯患者到孤独症儿童,他用智能医疗与人工智能技术为残障群体架起了一座“生命之桥”,让残缺世界焕发新生希望。多年来,他以仁心为笔、科技为墨,重写无数残障者的命运篇章。他就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麻醉科主任陈向东。
远洋求索:深受触动萌发助残决心
协和医院麻醉科主任陈向东。通讯员供图
1999年9月和2002年11月,陈向东负笈海外,先后前往日本札幌医科大学和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留学。
穿梭于异国校园与医院时,他总被细微之处的设计所触动:电梯内壁的盲文标识,伸手可及的低位按钮,自动感应的无障碍设施……这些融入日常生活的科技成果,无声却有力地诠释着:当尖端医疗技术转化为守护弱者的温暖力量,才真正彰显文明社会的深度与温度。
仁心无界:山海之间传递助残温暖
陈向东参加义诊。通讯员供图
回国后,陈向东始终心系残障事业。在武汉协和医院工作期间,他牵头组建跨学科助残医疗队,积极参与下乡就医服务活动,为基层残疾患者提供免费医疗检查和治疗,多次深入残疾人家中进行义诊、会诊。
“我认为,无论采用何种就诊方式,只要能够有效地帮助更多残疾人朋友,让他们感受到科技的温暖,就是有意义的。”多年来,陈向东始终扮演着“生命摆渡人”的角色。
云南临沧拉祜族女孩罗娜袜,是他职业生涯中最难忘的案例。先天脊柱重度畸形的驻村村医罗娜袜,脊柱畸形超150度。陈向东为其制定麻醉手术和镇痛方案。在经过多学科联合手术后,罗娜袜身高由原来的123cm长至137cm,她的“折叠人生”从此“打开”。
据悉,近10年间,武汉协和医院免费收治了10余位来自云南临沧等边远山区的重度脊柱侧弯残疾患者,让每道弯曲的脊梁都挺起了生命的尊严。
科技破壁:残缺生命装上“智能翅膀”
协和医院麻醉科主任陈向东。通讯员供图
作为中国医疗科技助残的先锋,陈向东创新提出“科技与医疗助残”理念,带领团队深耕医疗科技助残领域,研发多项创新成果,包括氯胺酮治疗抑郁症的研究成果、睡眠监测设备及肢体辅助器具。
当前,他正全力推进全产业链生态布局,以武汉智谷围术期医学研究院为枢纽,联合武汉协和医院、残联等机构,整合科技研发、社会支持与医疗资源,推动人工智能和脑机接口技术应用。通过开发虚拟现实陪伴人,解决残疾人士照护康复难题,并探索创新方案,破解特殊群体就医难、资源分配不均及照护成本高等社会痛点。
跨界履职:科技助残初心不改始终
协和医院麻醉科主任陈向东。通讯员供图
作为省政协委员,陈向东不仅在医疗和科研上助力助残事业,还通过参政议政为助残事业出谋划策。他提出的《加强湖北省基层医疗助残服务能力建设》《推动武汉协和医院上线“无障碍智能就诊系统”》等提案,让更多有需要的残疾患者实现指尖就医;联合高校、企业搭建“科技助残产业链”,让实验室成果快速走进社区,惠及更多人群。
“我期望自己能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将更多关爱残疾人朋友的爱心人士凝聚在一起,研发更多创新的助残科技产品,为残疾人朋友提供更多帮助。”获得“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称号的陈向东,深知“做好残疾人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多年来,陈向东始终坚定做残疾人信得过、靠得住的知心人、贴心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为推动“残障人士友好型社会”建设不断努力,让残疾人的生活因科技而变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