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刘自航 余子威 通讯员周阳 徐寅生
初夏的梁咀村,连片的蔬菜大棚在阳光的映照下银光四射;崭新的柏油路旁,景观树随风摇曳;年轻人在分拣中心里忙碌,老年人在凉亭休憩……一幅生动的乡村新画卷在记者眼前徐徐展开。
这个曾经民风“彪悍”、环境脏乱的“问题村”,何以焕发新生,成为宜居宜业、文明和谐的和美乡村?近日,记者走进该村,探寻其实现蝶变的“法宝”。
发展产业固根基
在梁咀村蔬菜分拣中心,记者见到了该村党支部书记王晓世。谈及村子以前的面貌,王晓世一声叹息:“村民们小团体多,因为一点小事经常吵闹,有矛盾也不找干部。产业不强是引发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
梁咀村是蔬菜生产大村,村民们多以种菜为生。长期以来,村民们各自经营,竞相压价,导致蔬菜产业难以形成规模优势,青壮年致富无望,纷纷外出打工。
改变始于2018年。新上任的村党支部书记王晓世依托自身农业专业经验,决定通过建立试验大棚的方式帮助村民提高蔬菜产量。“一开始我就碰了壁,只有两户村民带着试一试的想法跟我干。”为此,王晓世立下“军令状”,“如果试验棚亏了钱,亏多少算我的!”
不久后,试验棚建了起来。王晓世鼓励村民把抗灾能力差的竹棚换成了钢架棚,根据季节变化种植竹叶菜等蔬菜,同时向村民传授种植技巧。
当年,一个试验棚创收2万元,远远高于竹棚。得知这个消息,村民们来了热情,纷纷上门取经。王晓世借此机会带着村干部推广技术,引导村民加速更换大棚、种植应季蔬菜,并带领村民远赴山东等地学习大棚种植经验。
次年,村民年收入明显提高。梁咀村则顺势成立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推广更加先进的智能化大棚,并为村民提供种苗和技术帮扶。
蔬菜分拣中心投入使用后,蔬菜实现了统一销售,由争抢销售渠道而引发的纠纷也随之消失。
“一亩地年收入达4万元。蔬菜统一销往超市、学校食堂等,价格比市场高两成。”尝到甜头的村民孙绍磊告诉记者。
如今,该村已建成3000余座智能大棚,日供蔬菜5万斤,年销售额突破3000万元,村民户均收入超15万元……蔬菜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为乡风文明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共建共治润民心
“有的村现在环境很美,有小景观、大舞台,我们村啥时候能有这些?”在2022年的一次村民大会上,村民的一句抱怨道出了大家的期盼。
道路泥泞、垃圾遍地,村民们没有放松身心的好去处,如何改善?梁咀村决定以“五共理念”为抓手,以环境问题最为突出的龚庄自然组为中心,发动村民共谋共建。
一场村民夜会成为开展环境整治的总动员令。260多名村民围坐村口,你一言我一语相继提出修路、栽树、清理堰塘等11项诉求。
梁咀村整合资金修建3.5公里产业路,20多名村民自发投工投劳,仅一个月便完成道路硬化工作。按照“公共部分集体管、房前屋后群众管、田间地头分户管”的要求,村民各自动手清理房前屋后的杂草、垃圾,累计清运垃圾千余吨,堰塘清淤5200立方米,昔日臭堰塘变身景观池,垃圾堆变身微花园……
为巩固环境整治成果,梁咀村创新治理模式,成立“大家说”共谋组、“齐动手”共建组、“攒积分”共管组、“一杆秤”共评组等自治组织,将环境整治纳入积分管理,拿出真金白银激励村民共建共治,每月公布“红、黑榜”,通过“群众看、群众评”的共评会,营造“争上红榜”的氛围。
“每一天的变化,都是村民们共同努力的结果,‘爱护环境从我做起’的意识也随之增强。”王晓世表示,在共建共治模式下,村民完成了从“旁观者”到“主人翁”的转变,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在梁咀村,不时有村民在凉亭中纳凉,精致的小花园满足了村民在家门口逛公园的需求。
“现在环境好了,农忙之余,村民们在花园坐坐,一起跳跳广场舞,日子平淡而温馨。”村民邓艳芳说。
革除陋习树新风
和美乡村既要有“面子”,也要有“里子”。
“我们的目标不仅是民富、村美,更要让文明新风吹进每家每户,打造属于梁咀人自己的幸福家园。”王晓世说,近年来,梁咀村将“共建共治共享”融入基层治理的每一个环节,“大事小事大家商量着来”已经成为共识。
该村把革除大操大办等陋习作为倡树文明新风的重要抓手,通过村民大会让村民畅所欲言,谁家讲排场比阔气,谁家婚丧嫁娶大操大办,谁家爱搞封建迷信,都在大会上拿出来让大家议一议,让“自觉革除陋习、遵守村规民约”的氛围日益浓厚。
同时,该村号召党员、村民代表带头践行文明风尚,每年选树好婆媳、好邻居、好儿女、最美家庭等典型;投资建设农家书屋、书法室、村民活动室等文明实践阵地,鼓励村中的艺人和能工巧匠发挥各自特长,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
让村民成为发展的参与者、评判者、受益者,这就是梁咀村实现蝶变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