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访谈丨高端“硒”品拓荒者——专访中硒集团董事长田宗仁

支点财经 2025-05-22 14:55

创业不能仅仅依靠情怀,战略定位和自主创新才是成功的关键。

提及恩施州硒产业,中硒健康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硒集团)是绕不开的重点龙头企业。自2014年成立以来,中硒集团秉持“富硒产品·中硒优选”的大品牌理念,依托恩施“世界硒都·中国硒谷”的天然富硒生物圈资源,构建起了一个庞大且多元的产业版图。

而站在中硒集团背后,推动其不断前行的灵魂人物,正是集团创始人、80后董事长田宗仁。

01

名校博士

从互联网跨界到硒产业

田宗仁,出生于湖北省恩施州巴东县,本世纪初从巴东一中考入南开大学,而后硕博连读于北大,并在攻读博士期间交换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进行联合培养。

博士研究生毕业后,田宗仁先后就职于谷歌和腾讯。在谷歌负责亚太区业务时,他接触到了全球前沿科技理念与商业运作模式;于腾讯担任海外总监期间,他除享有百万年薪外,每年还有数百万元期权激励。此外,作为天使投资人,他凭借敏锐的商业眼光,成功投资数十个优质项目,成绩斐然。

在旁人眼中,田宗仁在互联网与投资领域已经站在了行业的前沿,有着令人艳羡的事业与丰厚的回报。然而,2014年的一次偶然经历,彻底改变了他的职业轨迹。

“那是2014年春节,我陪导师去北京301医院看望其身患胰腺癌的好友、某重点大学商学院院长。”田宗仁回忆,语气中仍带着一丝感慨。病房里,一瓶印有“Selenium”(硒)标识的小药瓶引起了田宗仁的注意。他了解到,这一小瓶药产于瑞士罗氏,进口价49欧元,在国内却卖到3000多元人民币。可即便价格高昂,却是患者术后化疗期间必不可少的营养补充剂,能有效减轻副作用、提升白细胞活性。那一刻,田宗仁看到了硒在医疗领域的巨大潜力,也看到了背后隐藏的商机,“就像在黑暗中发现了一丝曙光,我知道,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领域。”

恰逢时任恩施州领导力邀田宗仁回乡投资创业。联想到恩施州硒矿蕴藏量居世界之首,从医院探望回来的第二周,田宗仁便飞往罗氏总部所在地瑞士巴塞尔考察,发现硒作为抑癌剂已得到世界医学界公认,而用于肿瘤治疗的高端富硒产品绝大多数依赖于进口,市场需求量很大。“科技研发创新型企业、造福人类”,田宗仁的创业定位与价值一下子就明朗起来。

于是,田宗仁毅然回乡投资硒产业,创立了中硒集团,开启了一场未知的冒险。田宗仁表示,家乡是自己创业的土壤。“我创业的初衷在于家乡情怀,如果纯粹为了赚钱,在我以前投资的创业领域,收益或许更快更高。”他把带过来的技术、团队与资金比喻为种子,再好的种子都离不开肥沃的土壤,中硒集团的根必须扎在恩施这片富硒大地上。

中硒集团的所有硒产品上都标注有“核心原料来自恩施”,田宗仁的理想是把“Enshi Inside”推向全球,让世界品味恩施,让恩施惠及世界。

中硒集团董事长田宗仁

02

聚焦精准应用

自主研发获数十项专利

起初,田宗仁对生物医药和化学制药领域知之甚少,跨界创业的难度不言而喻。回恩施后,他从硒的生物化学特性、硒源类别、硒与人体健康代谢机理机制学起,并花费大量时间在恩施州各县市进行硒资源调研和数据收集。他发现,恩施州的富硒特色种质资源十分丰富,然而在市场上,却缺乏真正开发利用的高聚硒植物原料应用型产品。

“我国硒产业正面临结构性发展瓶颈。据统计数据显示,逾70%涉硒企业采取全产业链布局,导致核心功效验证不足。相较欧美成熟市场将硒元素精准应用于膳食补充剂领域,国内产业尚未形成技术壁垒。”田宗仁表示,当前硒产品涵盖农副产品至康养旅游等多个领域,但90%以上产品宣称具有保健功能却缺乏循证医学证据。“靶向人群不明确、作用机制模糊,这是制约行业发展的核心痛点。”

田宗仁认为,硒产业要发展,必须聚焦精准应用。“就像锂电池产业聚焦新能源汽车迅速打开市场一样,硒产业也需要聚焦。肿瘤放化疗患者、抵抗力低下人群,这些才是硒产品发挥价值的重点目标群体。”于是,他针对这些对硒有特殊需求的群体,开发针对性产品,试图在硒产业的蓝海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航道。

但成功的道路总是布满荆棘,田宗仁的创业之路亦不例外。

据田宗仁介绍,硒单质是一种p型半导体,可以用于电路和固态元件。硒的同素异形体之一灰硒的电导率随光照强弱而急剧变化,可作为一种光导材料。硒是人体的必需营养素之一,从膳食中摄取后主要在小肠内被吸收,在人体内与蛋白质结合为“含硒蛋白”后发挥生理作用,主要表现在抗氧化、调节甲状腺激素、维持正常免疫功能和预防与硒缺乏相关地方病(克山病和大骨节病)等功能。

目前市售硒产品存在显著安全性和有效性差异。队列研究数据表明,无机硒(如亚硒酸钠、硒酸钠)因吸收率低且具有毒性风险,已被多国限制使用。“过量无机硒在肝脏蓄积会引发中毒反应,包括脱发、甲床白斑及关节变形等临床症状。”田宗仁说,“相较而言,酵母硒虽属有机态,但未经酶解破壁处理的酵母细胞会阻碍人体吸收。行业调查显示,我国约80%酵母硒产品未采用国际通行的酶解工艺,直接影响了硒产品生物利用率。”

不仅如此,硒原料产业化也面临难题。中国地质调查局2023年度报告指出,全球87%富硒土壤存在硒-重金属地球化学共生现象。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数据显示,我国富硒区农产品镉、砷超标率分别达12.3%和8.7%。“硒元素与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系数呈显著正相关。富硒的同时重金属超标,这是个大问题,直接影响产品质量和安全性。” 田宗仁说。

为解决这些问题,田宗仁带领团队四处奔波。凭借之前积累的行业人脉和资源,他与武汉大学药学院、北京大学药学院合作,采用先进的天然螯合技术,提高硒原料的浓度和纯度。同时,通过生物富硒营养强化技术,通过精准调配富硒营养液,在提高硒含量的同时,告别重金属伴生问题。

自主研发不仅花费巨资,而且时间跨度很长。2016年底,中硒集团自主研发的两款主要硒产品在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研发资金后,遇到技术和资金双重难题,且还面临一家日资企业出资8000万元全部收购的诱惑。但田宗仁没有轻言放弃,他坚定地表示:“一旦确定目标,非实现不可。只有坚持,拥有滴水穿石的坚强意志,才能产生价值!”

截至目前,中硒集团已获得十余项自主发明专利、数十项实用新型专利、30多项外观专利和著作版权,拥有近百件R注册商标,并已成为辉瑞(美国)、雅培(美国)、GSK(葛兰素史克,英国)、罗氏(瑞士)、赛诺菲(法国)等世界巨头企业的标准化植物源富硒原料全球供应商合作伙伴。

03

布局产业链

发力高端市场

“创业不能仅仅依靠情怀,战略定位和自主创新才是成功的关键。”田宗仁的这句话,正是他跨界投身硒产业的生动注脚。

在田宗仁看来,完整的产业链是硒产业发展的基石。“国家富硒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数据显示,全产业链构建对硒产业发展贡献率达67%。”田宗仁介绍,中硒集团自2016年起陆续在世界硒都·湖北恩施建成标准化聚硒植物培育基地,创新立体轮作技术提升单位产值。堇叶碎米荠、芥末种子、无架白芸豆采用多季轮作模式,单棚年产量等同传统种植超百亩土地产出。

中硒集团不仅有种植基地,还建立了自己的加工生产线。“从原料到成品,我们全程溯源把控。”田宗仁自豪地说,其核心产品水溶性有机硒纯度达98%,通过FDA及EFSA双认证,2024年境外总营收突破千万美元,日本市场占有率超25%。海关统计显示,中硒集团植物硒提取物原料占欧盟进口份额的15.6%,高端市场复购率持续三年超75%。

在对产品形态与吸收效率的持续探索中,田宗仁意识到,传统硒产品的固态形式难以充分发挥硒元素的生物活性优势。“小肠十二指肠是硒元素关键吸收部位。普通固体片剂经胃酸环境活性损失率达40%以上,液态制剂可实现十二指肠定向快速高效吸收利用。”田宗仁团队基于硒元素易氧化特性,创新开发液态硒产品“硒多宝”富硒无糖藤茶植物饮料和“生命之火”富硒凝胶糖果(核桃油DHA软胶囊)。

田宗仁表示,中硒集团自主研发硒产品通过液氮保鲜和微囊化技术锁定硒活性,经合作医院临床测试显示生物利用率达95%以上。2024年,中硒集团系列硒产品日本出口额突破500万美元。

在市场渠道上,田宗仁选择走高端定制路线。“我们和武汉大学、泰康集团、华融资产等大型企事业单位合作,为其提供定制化健康福利产品。”田宗仁透露,泰康平台每年都会向中硒集团采购大量硒产品,用于其增值业务。“楚商联合会会长、武汉大学校董、泰康集团陈东升董事长还专门到访恩施中硒集团总部调研指导,并对我们的硒产品很认可。”

“创业其实就是用有限的时间去做真正有价值的事,生命只有走出来的精彩,没有等出来的辉煌。”田宗仁用行动践行着自己的这句座右铭,在硒产业取得一定成绩后,没有丝毫满足于现状,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远的未来。

后疫情这几年,虽然中硒集团在硒产业发展迅速,年销售已突破亿元,但田宗仁深知,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不断创新。他敏锐地察觉到,硒在癌症治疗和免疫重构方面还有巨大的潜力尚未挖掘,于是决定押宝硒核酸的研发。

“硒核酸一旦研发成功,未来可以直接做注射,这将大大提升硒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效果。”田宗仁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目前,该项目已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立项,并获得海南省科技专项“滚动支持”。新的项目充满挑战,但也蕴含着巨大的机遇。

从互联网跨界到硒产业,田宗仁用独特的商业眼光、创新的思维方式和果断的行动能力,在故乡的热土上书写着富硒产业的传奇篇章。他像一位执着的拓荒者,将前沿科技与家乡的硒矿宝藏深度融合,让“硒望”的种子在恩施的田野间破土生长、抽枝展叶,并将越来越多的高端硒产品推向世界,造福人类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