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刘姣、闵希、张斌)立夏时节,丹江口水库碧波万顷,云影天光在澄澈水面交织,偶见白鹭掠过,惊起粼粼波光。这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正以“中国好水”滋养出独特的生态瑰宝——丹江鲌。
好山好水出好鱼。近年来,十堰丹江口市勇担“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政治使命,将生态环境保护和渔业绿色转型发展深度融合,以库区独有的“丹江鲌”区域公用品牌为核心,构建起集种苗繁育、智慧养殖、精深加工、冷链物流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现代生态渔业体系。
“丹江鲌”区域公用品牌产品。通讯员供图
截至2024年底,全市设施渔业养殖规模达34万立方米,年产量达3.63万吨,产值突破21.46亿元,让一泓“清水”化作源源不断的致富“金水”,走出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全国具有地域特色的绿色发展生态样板。
政策引活水,一库碧水生万金
“以打造‘丹江鲌’等全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之功,助推十堰建设全国绿色农产品输出地。”丹江口市委书记武小凯为渔业产业转型锚定航向。
围绕这一战略目标,丹江口市创新构建“五个一”工作机制,成立由市委常委、副市长挂帅的产业链领导小组,建立设施渔业“一名县级领导挂帅、一个工作专班负责、一个市直单位牵头、一个专家团队指导、一套保障措施跟进”的攻坚体系,整合财政、发改、农业等多个部门的力量,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各镇(办、处、区)均明确分管负责同志专抓绿色养殖工作,构建起“县级统筹、部门联动、镇村落实”的上下联通、运转有序的产业链指挥体系。
为精准破题产业升级路径,市委市政府组建工作专班,远赴山东微山、江苏海安学习现代渔业发展经验,对标仙桃黄鳝、潜江小龙虾品牌建设路径,为本地设施渔业发展定制转型方案。并将设施渔业纳入“十四五”农业主导产业,确立“建设湖北省设施渔业强县、打造全国示范基地”目标。连续三年把大力发展设施渔业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全市陆基设施渔业的意见》,统筹资金465万元,专项扶持设施渔业扩规模、降成本、防风险。
同时,组建“丹江鲌”供应链公司,创新“4+3”产业联盟模式,整合种苗、养殖、加工、物流四大核心主体,配套养殖设施、鱼病防治、尾水处理三大技术支撑单位,建立供需对接机制,实现生产要素高效流通。与中科院水生所建立“丹江鲌”研究院,加强与本地苗种、养殖、加工企业合作,实现校地优势互补、资源互通、人才互动、成果互惠,为育、养、加、运等产业链环节提供全面支撑。
品牌破浪行,游出水源“金招牌”
“白鱼如切玉,朱橘不论钱”,杜甫笔下的千年诗意,在丹江口库区化作碧波中跃动的现实图景。
作为汉江的鱼种之一,丹江鲌因丹江口大坝的修建,在特定水质、温度、光照等条件下,淬炼出独一无二的地域性特色。2008年,丹江口翘嘴鲌获批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成为中国地理标志认定受理的首个活体鱼类。此后更是斩获中国地理标志名优产品奖、农博会金奖、中国农产品知名品牌奖等多项殊荣。在2024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水产)区域公用品牌声誉百强榜中位列第46名,跻身湖北省农产品(水产)区域公用品牌三甲之列。
产品参展湖北农业博览会。通讯员供图
品牌打造是一场匠心与时间的较量。丹江口市深谙此道,借鉴“潜江小龙虾”“仙桃黄鳝”的成功经验,集中打造“丹江鲌”区域公用品牌,充分发挥翘嘴鲌、丹江口鳙鱼、丹江口鳡鱼、丹江口青虾等四大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品牌效应,以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好山好水出好鱼”为独特卖点,着力打造丹江口高端鱼产品。
“为做大做强‘丹江鲌’品牌,我们携手中国地质大学设计学博士团队,以文化基因赋能‘丹江鲌’商标设计;联合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专家团队,构建全链条地方标准体系。”丹江口市水产服务中心负责人表示,未来,将通过《丹江鲌区域公用品牌管理办法》的实施,建立从商标使用到产品包装的标准化管控体系,形成“统一管理、统一标识、统一溯源”的品牌保护屏障,全方位护航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提升。
市场认可印证品牌价值。2024年,丹江口市积极对接旺顺阁(北京)集团,签订年销600万斤鳙鱼、200万斤翘嘴鲌的战略合作协议。如今,丹江鲌作为中高端水产品俏销京津沪渝等多个城市,在北京开设的13家“丹江渔村”连锁餐厅,食客年均消费丹江鲌食材超1.25万吨。丹江鲌加工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西班牙、澳大利亚等16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额突破1.5亿元。
为进一步开拓市场,丹江口市水产服务中心积极组织相关企业参加北京、深圳、武汉等地举办的水源地绿色农产品博览会、湖北十堰-大湾区产业链供应链旅游链对接大会绿色农产品贸易对接活动、湖北农业博览会等,让“丹江鲌”的金色招牌在各类展会上熠熠生辉,从十堰出发游向更广阔的江河。
科技赋新能,养出智慧生态鱼
品质是品牌的生命线。为筑牢“丹江鲌”品牌根基,丹江口市以“好水养好鱼”,用科技赋能生态、绿色、高效的智慧设施渔业体系建设,全方位保障产品品质。
5月6日,笔者走进丹江口市均县镇寨河村的奔富智慧渔业,8000平方米现代化养殖车间内,59个直径8米、高2米的大圆桶整齐排列,当工人投喂饲料时,水面瞬间沸腾,鱼群跃动的场景彰显着高密度养殖的活力。这种陆基圆池循环水养殖系统,正是科技赋能现代渔业的生动写照。
“昔日‘百里万箱下汉江’的盛景,如今正通过科技创新转化为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双赢新篇。”丹江口市水产服务中心负责人表示。面对长江大保护和十年禁渔的时代命题,当地创新发展陆基圆池循环水、工厂化循环水、生态流道等智慧养殖模式,构建起现代化渔业产业体系。
陆基圆形池循环水养殖系统的核心在于科技集成。地面圆形养殖池与尾水处理系统形成闭环,养殖废水经底部集排污装置进入处理单元,净化后循环利用。奔富智慧渔业基地负责人算了一笔科技账:“单个8米直径鱼桶产能相当于5亩传统池塘,节水节地达90%以上,真正实现零排放高效养殖”。
在龙山镇实溥兴渔业基地,科技赋能的维度更加立体。控制中心大屏实时显示着每个鱼桶多个关键参数,从水温到溶氧量,从氨氮含量到pH值,形成全维度水质画像。“水质好,鱼的品质才会好。智能增氧系统可根据溶氧量自动启停,确保水体环境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基地负责人说道。
更值得关注的是,基地还部署了水下监测探头高清成像和精准追踪技术,可实时捕捉鱼群运动轨迹,结合动态数据模型分析,提前预警健康风险。
从“会呼吸的鱼桶”到“会思考的系统”,丹江口市将科技力转化为品质力的关键,在于构建“生产有标准、过程可追溯、品质能保障”的全链条体系。
翻开电子养殖日志,每尾鱼的“成长档案”清晰可查:从鱼苗入桶时的体长体重,到每日投喂的饲料配方、渔药使用记录,再到捕捞时的风味营养物质检测数据,全部录入智慧溯源平台。尤其是针对“丹江鲌”独特的鲜嫩口感,当地制定了包含鱼肉纤维密度、鲜味氨基酸含量等在内的多项风味指标,让“好水出好鱼”从感性认知变为可量化的品质标准。
如今的丹江口,正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笔,在守护一库碧水的底色上,绘就“一库水养一条鱼,一条鱼兴一座城”的产业新图景。通过智慧设施渔业的技术革新,丹江口将“中国好水”的生态优势转化为“中国好鱼”的品牌价值,“丹江鲌”这张金字招牌不仅跃动于国内外市场,更成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的鲜活注脚。这条游向世界的生态鱼,既承载着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地的责任担当,更开创出一条“水经济”赋能绿色转型的特色发展之路,为生态文明建设书写了独具特色的丹江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