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徐蔚
靠着卖保险,获得百万年薪,实现逆风翻盘……近期,电视剧《蛮好的人生》让保险销售这一职业再次走进大众视野,在社交媒体引发热议,一些网友甚至表示“想要辞职卖保险”。近年来,高学历、多元背景的精英人才正加速涌入,推动行业向专业化、综合化服务转型。然而,换赛道卖保险真的是不错的归宿吗?
■“亲情单”难以支撑未来
“我觉得这个行业对年轻新人并不是很友好。”95后的李欢(化名)毕业后在一家头部民营医药企业做市场服务和学术支持工作,因为企业政策方面的调整,她感觉到个人的职业发展空间是受到限制的,所以有转型的想法。在以往的工作中她接触到了保险,对这个行业产生了兴趣,于是李欢成为了一名保险代理人。
然而,现实并不如她预期般顺利。李欢坦言,最近已经在考虑离职了,自己的个性不太适合保险行业。“此前我的社交圈子相对固定,生活也比较闭塞。进入保险行业后,要跟各种性格的客户打交道,在沟通中发现还是没法打开自己。”
此外,拓展客户资源也是她面临的一大难题。公司对新人有激励制度,在初期达到一定保单成交数量后,会有额外的奖金奖励,但客户资源要靠个人去开发。李欢表示,她的朋友圈大部分都是和他一样刚步入职场的同龄人,对保险的需求较低,仅仅依靠家人的“亲情单”显然无法支撑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不过,李欢还是很感谢这段工作经历。“我对保险有了全新的认识。”谈到工作期间的收获,她表示,学会了分析不同险种的特点,并能根据客户需求进行匹配。她依然看好保险行业的未来发展,假如未来拥有足够的资源和条件,她或许会重新回到这个行业。
■团队支持与个人主动缺一不可
与李欢不同,三年前,许秋泓从教培转行成为明亚的保险经纪人,目前正在业内稳步发展,并组建了自己的团队。
“我自己的个性是不内耗,不玻璃心,下定决心就会一直坚持下去,这也是我跟‘胡曼黎’比较像的点。”许秋泓最近也在追《蛮好的人生》这部剧,她告诉记者,身边跟她一样跨赛道转型的人并不少,但能坚持下来的寥寥无几。
她认为,保险行业新人的留存过程中,团队的支持和自身的主动性都不可或缺。按照“师傅”的成功经验,她通过小红书、知乎、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输出保险专业知识。慢慢地,许秋泓拥有了自己的“粉丝”,有一部分发展成了客户。
付出就会有回报。在2023年,许秋泓用了半年的时间达成寿险的MDRT,同年年底达成COT,是靠95%的陌生客户达成的。MDRT被看作全球寿险精英的最高盛会,成为COT的标准之一就是代理人当年收入超过一百万元。
■保险销售队伍精英化趋势明显
近年来,越来越多像许秋泓一样的职场精英,凭借各自领域里的专业知识和人脉,成功转型成为保险代理人或经纪人,各大保险公司也打起了高端人才争夺战。
例如,中国人寿推出“种子计划”,在南京、深圳等24个城市试点推行,提供定制化的培训课程,同时给予丰富的资源支持与职业发展规划指导,有效提升代理人的专业能力与业务拓展能力。平安人寿发布了高端代理人品牌“平安 MVP”,吸引并培育了一批具有高专业素养、丰富客户资源与卓越销售能力的精英人才。泰康人寿早在2018年就布局HWP项目,迄今已吸引毕业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伦敦大学学院等海内外名校的大批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加盟。
然而,精英代理人的留存仍面临挑战。业内人士指出,保险行业新人第一年的流失率高达60%-70%。对于新进入的精英代理人来说,除了专业能力,还需要具备较强的自我驱动力和综合素质,才能在行业中立足。
一位获得MDRT的代理人感慨:“保险的赛道其实非常拥挤。”少数优秀的保险人能够凭借优秀的专业技能、丰富的人脉资源和高效的营销手段,获得高额的佣金和收入,而大多数人只能获得相对较少的回报。
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保险行业的发展,保险销售不再是一锤子买卖,服务周期会持续几年、几十年,而保险产品通常具有较复杂、较专业的特性,需要与客户良好沟通、建立信任,对保险人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