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荆州教育“建功支点”时代答卷——写在荆州市教育大会召开之际

荆州日报 2025-05-14 14:52

荆州是教育大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312所、在校生81.74万人、教职工6.27万人。全力推进教育大市向教育强市转变,既是荆州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担当,也是荆州建功支点建设的现实要求。

今天,荆州市教育大会吹响“教育强市建功支点建设”的嘹亮号角。面向未来,荆州教育将以全国教育大会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战略为指引,紧扣湖北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目标,在江汉平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中勇当先锋。

智慧平台引领教育变革

荆州智慧教育云平台的指挥中心,蓝屏上跳动着全市1200余所学校的实时动态。这朵飘在荆楚大地的“教育云”,承载8000万元的教育数字化投入,构建起“1平台+2应用”的智慧教育生态,让优质资源如长江之水奔流不息。

松滋市实验小学的录播教室,名师余美容正在讲授《红楼春趣》,百里之外的“荆州屋脊”上,卸甲坪乡明德小学的教室里,土家娃们正在通过互动屏幕分享对话。像这种“1+N”同步课堂,126间城区录播教室与892个乡镇多媒体教室织就的“数字神经”,正悄然拆除横亘在城乡教育间的“数字鸿沟”,城乡孩子共享课堂的场景成为荆州教育普惠的生动注脚。

作为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完善教育治理,引领教育理念创新和实践变革的重大举措,“用得懂、用得上、用得好”成为新命题。深化场景应用,深化典型培育,深化资源共享,推动教学变革,教育强市的现代化路径越来越清晰。

3月7日,名师“荆”课新年首课开讲。荆州经开区名师黄河执教四年级数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引发万人线上观赞。

聚焦学习中心,撬动育人变革。名师“荆”课,成为全市“学习中心课堂”建设重头戏。线上名师荟萃,精彩亮相;线下课改建模,如火如荼。荆州中学“54321主动学习课堂范式”精微探索,松滋全市“学本课堂”迭代升级,监利实小率先跻身全国课改实验校,松滋实小承办全国“理想课堂”课改研讨会……一场静水深流的课堂革命正重塑育人生态。

激荡课堂一池“春水”,搅动师生满园“芬芳”。聚焦“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实施“荆楚名师名家培养工程”,培育名校长和名师100名,组织1000名教师参与“荆楚教师学习共同体”。城乡教师交流11.8%,骨干教师向乡村和薄弱学校流动成常态。

质量提升推动价值跃迁

2月10日,荆州市“新春第一课”成为荆州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家庭教育现场。线上+线下,直播+现场,全市1262所中小学幼儿园64万余名学生家长观摩学习。

家校协同,双向奔赴。从教育“合伙人”到发展“朋友圈”,再到成长“共同体”,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荆州棋局”已定。实施“规范化家长学校”创建行动、“家校共育示范学校”创建行动、“警校家”共建行动等;近3000封父母书信在荆州集结,“写给孩子”;千名教师访万家,万名家长进“三堂”,共建共创共享的育人氛围弥漫荆州大地。

2月27日的《中国教师报》,一篇《从“空心校”到“回流潮”:这个地方缘何上演乡村学校“重生记”?》将监利市城乡教联体建设优质均衡教育美好图景“曝光”。从“物理合并”到“化学融合”,变“孤岛”为“群岛”,重塑“家门口的好学校”,以“引流”促“回流”。

不止监利,荆州牵住“教联体”的“牛鼻子”,推动各地组建城乡教联体160个,义务教育学校覆盖90.43%,其中,融合型教联体51.43%,开放共建活动超5700场次。103所“家门口的好学校”迎回3270名回流学生,见证着老百姓对教育公平的信任重建。同时,新建中小学幼儿园7所,新增学位9300个,有效缓解“入学难”。

此外,讲好思政大课、实施体质强健计划、举办艺术展演活动、推进宜荆荆恩研学旅行、深化劳动教育全程贯通、打出“双优双提”的“双减组合拳”、建立心理重症学生转介就医“绿色通道”……一系列举措背后,从全面提升“学业质量”到全面发展“生命质量”的价值跃迁,正在荆州这片热土上悄然实现。

“教育支点”撬动城市能级

新征程上,我们当以“教育支点”撬动城市能级跃升,以“五大攻坚行动”书写新时代教育强市的荆州答卷。

擎旗定向,以“数字化转型”重塑教育新生态。全力打造“智慧教育、数字学校”标杆。实施教育新基建工程,推动智慧教育云平台向“人工智能+教育”迭代升级,构建覆盖全学段的数字资源图谱。通过“百校千课”数字化精品工程,让城乡学子共享“无边界学习”的智慧盛宴。深化“数据大脑”建设,建立教育质量动态监测系统,让每个孩子的成长轨迹被精准“看见”。

攻坚突围,以“教联体2.0”绘就均衡新图景。实施“优质均衡攻坚三年行动”。推动教联体向“命运共同体”深度进化,建立师资、课程、教研、评价“四维融合”机制。重点建设跨区域教联体示范带。实施“强基托底”工程,新建改扩建学校、新增学位,让“家门口的好学校”成为乡村振兴最亮底色。

铸魂强师,以“大先生工程”锻造育人铁军。启动“卓越教师领航计划”。培育省级名师名校长,壮大市级骨干教师,实现名师工作室县域全覆盖。创新“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打造“教学—科研—实践”一体化成长链。破除行政枷锁,让三尺讲台回归育人本真。

产教融合,以“人才链”激活发展新动能。抢抓机遇,构建“教育—产业—城市”共生体系。支持长江大学建设“双一流”学科,推动荆州理工职业学院升格为本科层次职业技术大学,打造“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贯通式人才培养立交桥。聚焦智能装备制造、现代纺织等千亿产业集群,建设10个现代产业学院,实现“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的无缝对接。力争三年内技能人才留荆率突破80%,让教育成为城市发展的“最硬核引擎”。

五育并举,以“生命质量”定义教育新标高。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构建“大思政课”全域育人体系,打造湘鄂西革命老区红色研学走廊。推行“体育强基”“美育浸润”“劳动创生”三大行动,建设100个特色实践基地,让每个学生掌握2项终身受益的运动技能和1项艺术特长。以“心理健康护航工程”筑牢成长防线,建立市、县、校三级心理服务体系,培育身心俱健的时代新人。

潮涌江汉,风正帆悬。站在教育强省建设的历史潮头,荆州教育将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谋篇,以“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落子,奋力书写“教育强市支撑城市崛起”的时代华章。当数字化转型的代码跃动成发展强音,当教联体的星火燎原成均衡盛景,一个“近者悦、远者来”的教育高地必将崛起于荆江之畔!

来源 荆州日报

通讯员 山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