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由AI生成
湖北日报评论员 付勤
一进入初夏,武汉的街头就弥漫着栀子花和茉莉花的香气。菜场、街边、地铁口,时不时就能看到卖花的小摊子。
据说以前小商贩们卖花还会大声吆喝:“栀子花,茉莉花咧!”久而久之,这一声声吆喝也成了武汉方言的一份子。武汉话里的“栀子花的茉莉花”,一层意思是搞些小花样、小手段、名堂多;一层意思是东扯西拉、天马行空、想得倒美。“莫要栀子花的茉莉花了!”“栀子花茉莉花地扯了半天……”这句看上去好似有点“文艺范”的方言,完美体现了武汉人“骂要骂出花,夸要夸出渣”的江湖哲学,用最凶的语气说最暖的话,有趣又富有生活气息,还非常生动有现场感,成为武汉独有的一种市井诗意表达。
武汉方言“频频出圈”,并非偶然。从“蒜鸟蒜鸟”到“喵么斯喵”,充满烟火气的方言词汇,像蒲公英的种子般飘散在互联网的角角落落,在表情包里生根发芽,在短视频里开花结果,甚至出现在现实中各种吵架劝架的场所,引发围观群众会心一笑。方言正在经历一场“逆袭”,这种自下而上的文化现象,恰恰揭示了语言传承的本质规律——活水永远在民间,最鲜活的词汇,写在热气腾腾的生活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