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江,生机盎然、活力奔涌。在上游,云南今年计划在沿江造林10万亩以上,进一步筑牢生态屏障。在中游,江西加速实施绿色低碳转型行动,今年将推动1.4万家企业提档升级、实施改造。在下游,连接上海、南京、合肥的北沿江高铁正加紧建设,预计2027年建成通车。今年以来,长江经济带沿江11省市以更高水平、更实举措,不断加强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崭新篇章。
长江经济带横贯东西、承接南北,涵盖11省市,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占据全国“半壁江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政策协同和工作协同,谋长远之势、行长久之策、建久安之基,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更好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长江经济带事关全国发展大局。我们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让长江这条中国巨龙早日腾飞。
坚持逐“绿”而行,生态优先筑牢发展屏障。高水平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前提,高质量发展是高水平保护的保障。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是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的重要保障。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根本上依赖于长江流域高质量的生态环境。我们要毫不动摇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在高水平保护上下更大功夫,守住管住生态红线,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从“化工围江”到“江豚逐浪”,从“黄金水道”到“创新走廊”,长江“一江碧水东流”的画卷见证着发展与保护协同共进的实践真谛。如今,长江干流全线稳定达到Ⅱ类水质。长江经济带已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正成为践行“两山”理念的示范高地、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纽带、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引擎。
坚持向“新”而行,科技创新推动绿色发展。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我们要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主动力,积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加强区域创新链融合,大力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高水平保护日益需要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新质生产力,而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由之路。长江下游地区要突破“天花板”,打造全球创新极;中部地区要进一步延长闭环,探索武汉市、南昌市、长沙市科创资源与各省产业资源对接路径;上游地区则需激活“后发优势”,实现特色突围。今年,长江经济带将加快建设以智能装备、新能源、电子信息等为代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长三角,“4小时产业圈”可以让一家新能源汽车整车厂在4小时车程内解决所需零部件供应。四川动力电池产业加速崛起,在宜宾储能产业园,57个新能源应用场景、新型储能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今年,宜宾新型储能产业产值力争达到100亿元。
坚持系统思维,区域协同打破合作壁垒。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板块,涉及9省2市,覆盖全国21%的国土面积,承载超过全国40%的人口和地区经济总量,是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长江经济带沿江省市要坚持系统思维,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坚持省际共商、生态共治、全域共建、发展共享,提升区域交通一体化水平,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实现资源共享、产业互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不断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当前,长江这条中国龙的“龙头”长江三角洲已经昂起,“龙尾”川、渝一体化加快发展,作为“龙身”的中部地区正奋起直追,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将中部优势转化为创新上升优势,“舞起龙身”,力争打造世界级产业群、国际化城市群和世界一流的教育科技文化高地。
长江经济带不仅是中国的经济重心,更是高质量发展样板和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长江经济带沿江省市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进一步强化协同创新,久久为功,凝聚合力,奋力谱写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何长青(荆门市沙洋县委宣传部副部长)
责编:詹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