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首位!中南医院护师冯玲荣获第50届南丁格尔奖 她是第一个给艾滋病患者打针的人

楚天都市报 2025-05-13 07:47

冯玲(左二)指导团队进行护理分析 通讯员供图

冯玲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通讯员 张翼飞 丁燕飞 於鑫益

5月12日,在第114个护士节来临之际,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公布了第50届南丁格尔奖获奖者名单。我国有7名优秀护理工作者获奖。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艾滋病临床指导培训中心护士冯玲荣获此项国际大奖,为湖北首例。

冯玲作为一名感染科副主任护师,从事传染性疾病防控护理35年。当社会对艾滋病感染者还存在诸多误解与偏见时,冯玲所在的团队勇敢地接收了这些病人。而她,更是第一个拿起针管,为病人打针的护士。

35载呵护万余患者

1999年,一次随团队前往艾滋病高发区、中国河南省上蔡县的实地考察,让冯玲意识到当时人们对艾滋病的恐惧、对艾滋病人的误解。“患者胆怯的眼神、他人另眼的旁观……害怕是因为不了解,我们应该帮助做些改变。”团队将艾滋病患者接回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治疗后,著名艾滋病防治专家桂希恩教授与患者同吃同住,让冯玲受到极大震撼并勇敢地付诸行动:细致梳理艾滋病科普知识,给护士们做培训示范,第一个给患者打针换药,第一个帮患者洗头剪发。

一位艾滋病患者因药物过敏出现全身皮肤和黏膜损害,上下嘴唇粘在一起,几天不能进食,试着张开嘴便鲜血直流。冯玲看在眼里,也疼在心里。“和管床医生沟通后,我毫不犹豫穿上隔离衣、戴好防护面罩、手套,小心翼翼地将患者上下嘴唇分开。其间,尽管血溅到衣服和面罩上,但我们没有停下。”冯玲说,得到精心护理,患者的嘴唇黏膜逐渐恢复光滑,能够顺畅进食,精神头也好了许多,很快就出院了。

在冯玲的带动下,护士们渐渐打消恐惧,主动参与到对艾滋病患者的志愿服务中。工作中,擅于思考的冯玲认为,艾滋病作为一种全身性疾病,靠单一的专业力量难以解决复杂问题,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新型护理模式刻不容缓。她频繁地跑不同科室,向专家请教设想的可能性,在国内较早地开创了艾滋病护理多学科协作模式,成立了HIV合并肿瘤、HIV合并重症感染、HIV合并肾病等多个协作小组,使不少复杂的护理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

多年来,冯玲服务了1万余例艾滋病患者。其中,她和同事们完成了数千例HIV感染者的围手术期护理工作,帮助数百名HIV阳性孕妇生育了健康宝宝。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成立器官移植中心后,冯玲又和移植专家探讨针对HIV感染者进行器官移植的可能性,于2020年成功为一名HIV合并尿毒症患者实施了肾脏移植手术,并建立起HIV感染者器官移植护理流程和规范,填补了领域空白。

将专业和担当薪火相传

2003年,“非典”期间,冯玲主动请缨组建发热隔离病房,培训医护人员。2014年,冯玲跨越山海,加入中国援非医疗队赶赴阿尔及利亚开展医疗援助,凭借专业知识协助艾滋病职业和非职业暴露处理,为当地完善了艾滋病暴露处置指引等多项工作规范,受到两国好评。

冯玲是护士,也是老师。1996年,她开展了武汉大学护理系《传染病护理学》的课堂教学,多年来培养了7000多名护理学员,还指导了湖北省内多家医疗单位的进修护士和护士长。作为临床带教老师,她不仅注重技巧性培训,更注重引导学生的心灵成长,经常给学生们讲起医患暖闻,将南丁格尔的博爱、奉献理念贯穿始终,厚植学生们的职业精神。

在她的影响下,有几位研究生专门选择了艾滋病作为研究对象,为国家艾防工作献力,有的学生也跟随她投身到艾滋病防治的公益事业中。作为感染专业护理学科带头人及艾滋病防治项目专家成员,冯玲非常注重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她将标准预防理念用于静脉治疗,建立湖北省首个安全输液病房。通过总结多年工作和学习经验,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职业暴露预防和处理流程,并在省内最早开始艾滋病职业暴露的培训。这一经验后来被其他省、市广泛借鉴,有效带动了地区职业防护水平的提升。

为了能帮助更多人,冯玲建议医院成立了“南丁格尔志愿服务队”。截至2024年11月,已有1000多人加入,既有来自不同科室的医生、护士,还有各行各业的爱心青年,志愿服务时长超过7600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