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垭子村:“关隘”风景别样红

十堰日报 2025-05-12 10:09

本报特约记者 郭军 通讯员 彭超

5月的清晨,位于鄂陕交界竹溪县蒋家堰镇关垭子村的关垭楚长城薄雾缭绕。

矗立长城墙头东望,笔直宽阔的鄂陕大道车水马龙,道路两侧的民居古色古香,新建的《芈月出关》情景剧场、关垭校场、关垭营地、关垭马场等景点人流如织。

历经2700年风雨,关垭楚长城见证了战国时期的秦楚争霸和1949年解放战争关垭之战的隆隆炮火,守望着这片土地从“血色边关”到“金色边关”的精彩蝶变。

红色基因的“四代传承”

关垭南北山峦交错,横亘在鄂陕两省交界处。关垭形如马鞍,南接山宝寨、北连擂鼓台峰,汉白公路(如今的鄂陕大道)越垭而过,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关垭之战为解放军19军解放竹溪后,二次西进解放大西南时在竹溪境内发生的著名战斗,这次战斗一举粉碎了国民党胡宗南部阻止解放军西进的企图。

1949年7月10日,关垭之战在楚长城脚下打响。面对4个师的防守之敌,解放军19军以55师担任主攻,攻打关垭、擂鼓台、营盘梁、鹰嘴崖;57师奔袭石牛河口之敌,并防止关垭之敌西逃。

战斗打响后,解放军先头部队攻破三皇寨,截断敌人退路,正面部队强攻鹰嘴岩,在关垭实施左右夹击,彻底摧毁关垭防线敌军。

战斗持续了15个小时,解放军以伤亡307人的代价,歼敌69军144师大部、135师403团全部,共计3200余人。敌144师师长符树逢被俘时,其公文包里还装着“固守三月”的作战计划。

战斗中,时年19岁的关垭子村村民赵成重主动加入解放军担架队,背着伤员在枪林弹雨中穿行。战后,赵成重发现3具解放军战士的遗体掩埋在稻田里,他用竹席裹尸,在楚长城脚下将烈士安葬,此后坚持定期巡山祭扫。

1973年暴雨冲垮烈士墓,赵成重带着儿子赵家松,历时三个月将散落掩埋的17具烈士遗骸迁葬至楚长城脚下的徐家沟。

“父亲用红漆把烈士名字描了三遍,说要让后人记得他们是谁。”赵家松的儿子赵斌回忆。在赵成重多次奔走下,2011年7月,上级部门将赵公祠、蔓荆沟和瓦房河三地的54位烈士遗骨集中安葬,建成占地28亩的烈士陵园。临终前,赵成重叮嘱家人:“你们要守到闭眼睛。”

如今,赵斌的儿子赵阳放弃城市工作,成为烈士陵园首位95后讲解员。“去年有位陕西游客说,他爷爷曾是支前向导,没想到在这里找到了战友的名字。”赵阳说。

“边界之地”的振兴答卷

2015年,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关垭子村迎来历史性转折。

该村抢抓历史机遇,对楚长城附近居住的农户房屋进行统一规划,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动员景区沿线38户群众对房屋外形进行改造,实现房屋外形整齐划一、风貌一致,独具秦楚边关特色。

该村立足境内厚重的长城文化、边关文化、芈月文化、楚文化等文化底蕴和省际口子村区位优势,全局谋划、系统布局、统筹推进,在关垭楚长城下游整理储备近130亩土地,为开发关垭景区下好“先手棋”。(下转2版)

依托厚重的历史文化和区位优势,关垭景区成为鄂陕两地游客的网红打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