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黄培 林杉)5月的湖北武汉,数字教育的春风正拂过每一间教室。从智慧课堂到跨学科实践,从城乡协同到文化传承,湖北各中小学以创新姿态诠释“未来教育”的多元可能,一幅“百花齐放”的数字化教育新图景跃然眼前。
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即将拉开帷幕。这场教育盛会的背后,是湖北以数字化重塑教育生态的坚定步伐——以创新为帆,以融合为桨,在教育现代化的航道上破浪前行,书写着数字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新篇章。
武汉经开区神龙小学:AI火星车救援挑战点燃科创梦想
在神龙小学教育集团的星屿学院,六年级学生正经历一场特殊的“星际救援”。他们戴着VR设备“登陆火星”,通过AI智能体分析地貌数据,用3D打印机制作火星车模型,再借助Suno AI软件为火星车创编车载专辑。这堂融合STEAM理念的《AI火星车救援挑战》课,将云游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自学资源、AI助教的实时指导、智慧体育设备的体能监测串联成完整的学习链。
更令人惊叹的是,学生们还能在艺术创作中心用AI设计中国风火星车外观,在国际交流中心通过微电影讲述“火星探险记”。当传统教学场景被数字技术重构,知识获取已进化为沉浸式、创造性的探索之旅。
武汉市育才第二小学:智慧体育让运动更科学
在育才第二小学的操场上,智能体育多模态数据大模型正在改变学生的运动方式。这套系统通过AI视觉分析技术,实时监测学生的跑步姿势、跳跃高度和体能消耗,为每位学生生成“运动处方”。
曾经让体育老师头疼的“小胖墩”问题,如今通过趣味化的AI体感游戏得到有效解决。科技让运动从“被动任务”变成“主动挑战”。
光谷第一小学:AI技术让美育“看得见”
光谷第一小学依托音乐信息处理与多模态大模型技术,构建智能美育评测系统。学生演奏的节奏、情感表达等数据被实时捕捉分析,生成可视化素养图谱。AI不仅辅助教师精准指导,还为学生推送个性化艺术提升方案,让美育学习从“模糊感受”迈向“科学量化”。
汉阳区郭茨口小学:AI唤醒千年青铜技艺
郭茨口小学的“智铸青铜·纸境新生”创客舱里,学生将AI技术与非遗文化结合。再生纸艺青铜作品通过传感器实现动态交互,演绎“曾侯乙编钟”的现代故事。AI赋能的跨学科课堂,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感悟文化传承与科技创新的碰撞。
襄阳四中:“一课一院一案”助力县中振兴
襄阳四中通过“一课一院一案”数智教育模式,共享教学资源与师资力量。县域中学可同步接入名校课程,参与AI教研互动,偏远地区学生也能体验“强校带弱校”的精准帮扶。这一模式为县中振兴提供了“资源流动、技术赋能”的湖北方案。
宜昌市猇亭区实验小学:数字技术激活“乡村生动课堂”
宜昌市猇亭区实验小学依托“教育数智大脑”,建设“数字”录播教室,学校跨校区开展虚拟教研,城乡教师共研“同一张课程表”,常态化开展双师同步课堂教学。技术赋能下,让“乡村课堂”同样精彩。
武汉市第一商业学校:智能机器人掌勺“舌尖未来”
智能烹饪机器人矩阵、VR双屏实训系统、五大菜系数字标准库……武汉市第一商业学校将AI融入中餐教学。学生通过VR解剖食材结构,机器人精准复刻名厨手法,技术应用甚至走向国际,成为联合国创新案例。
光谷第十五小学:皮影戏遇上AI机器人
在光谷第十五小学的非遗课堂上,学生用AI技术为传统皮影注入新活力。机器人手臂操控皮影角色,跨媒介演绎经典故事,声光电效果与古老技艺交织。AI赋能的沉浸式课堂,让非遗传承跨越时空,孩子们在互动中感受“科技+文化”的双重魅力。
孝感市孝南区教育局:数字平台架起家校“连心桥”
孝感市孝南区教育局构建校家社协同育人平台,家长通过手机端实时查看学生成长数据,参与AI推送的亲子共学任务。社区资源与学校课程深度联动,一场“线上家长会”可汇聚千人共议教育方案,数字技术让家校沟通更透明,教育合力更紧密。
武昌实验中学:未来课堂实现“教、学、评”闭环
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的“教学评”一体化系统,让课堂效率跃上新台阶。AI实时分析学生答题数据,生成个性化学习报告,教师一键调取县域教联体资源库,城乡学生共上一堂课。技术赋能下,精准教学与个性成长实现“无缝衔接”。
恩施州建始县教育局:智慧平台点亮山区教育星空
恩施州建始县依托教育数字基座,打造城乡教师教研共同体。山区教师通过云端参与名校备课,AI助手辅助设计分层教案。偏远课堂接入省级优质资源,大山里的孩子也能体验VR科学实验,数字技术正悄然填平城乡教育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