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周刊丨让爱更专业 长期照护师用专业技能守护生命尊严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5-11 08:55

两位老人,一个已经因脑梗卧床1年半,另一个需要在旁边搭一张床,日夜照料。去年7月,王汝芳和搭档崔恒霞作为“长期照护师”,开始走进这个家庭。

每个星期固定两次,每次70分钟,洗头、擦浴、剪指甲、换衣服,很多都是日常照料的家人难以顾及的项目,尽管70分钟并不算长,但却能帮大忙。

王汝芳的这次服务,丁奶奶需要自费5块钱。这是一项专门面向失能、半失能人士的社会保险制度,名为“长期护理险”,目前已在我国49个城市试行9年。王汝芳的职业“长期照护师”,正是国家面向该保险专门设立的新职业。

对王汝芳而言,她的每一步操作,都要严格遵守流程规范,不能给失能者造成二次伤害。全部服务完成,她们还专门将地板擦干,避免丁奶奶滑倒。

目前,我国的失能老人约有4500万。按照1∶4的国家标准计算,潜在的护理人才需求,至少在1000万以上。在各地加快培养之下,长期照护师人数已超33万,但距离1000万的目标仍然很远。

为提升服务质量,吸引更多人才进入长期照护领域,全国长期照护师职业技能认定考试,眼下正在江苏南通市率先举行,王汝芳就是全国第一本长期照护师执业证书的持有者。

40岁的张伟,也是南通市的一位长期照护师,每周要服务14名老人。在全国第一批职业认定考试中有81人通过,其中只有一位男性,正是张伟。在他的日常工作中,张伟能感受到,一些长期卧床的男老人,内心往往比较苦闷,更愿意与他这样的“小老弟”敞开心扉。

相近的兴趣爱好,老人也格外期待每周与张伟的两次见面。长期照护师除了要懂生活照料、心理照料,还要掌握一些专业的医疗护理。一年多来,经过张伟的康复训练,老人不仅没有恶化,而且能自主行走一小段距离。

张伟毕业于南通大学杏林学院,学的是国际贸易,原本是一名销售,因为94岁的奶奶住进护理院,开始对养老行业产生兴趣。一开始,他只是跳槽到护理院做销售,后来索性直接换了个赛道,从护工开始做起,慢慢升到了养老机构的管理。

第一批通过国家认证的长期照护师还有沈小小,她也正好是年纪最小的一位,今年20岁,目前就读于盐城技师学院护理专业,6月份就将毕业。

半年前,沈小小已经与盐城市的一家托养中心签约,开始实习工作。起初,家属们还略有怀疑,这么年轻的姑娘能够胜任吗?但很快,专业就是专业,她负责照护的老人身上,都出现了积极变化。

这家托养中心有17名员工,但像沈小小这样的年轻人还只有一个。

谈到自己为什么选择这份工作,沈小小说,一方面出于对护理专业的热爱,她希望能学以致用。另一方面,这份工作的待遇在当地也比较有竞争力。托养中心给她开出的报酬是每月8000元,包含“五险一金”并提供食宿。

国家规定,长期照护师初级工满足一定年限后,还可以陆续报考中级工、高级工两个等级。医保部门还专门解读,未来将进一步拓宽照护师就业渠道,建立职业晋升和继续教育机制,这让沈小小也更加清晰了未来的前景。